Home Uncategorized 草根诗里的浮世重担:中国老百姓的挣扎与无奈
Uncategorized亚洲

草根诗里的浮世重担:中国老百姓的挣扎与无奈

Share
编者按:这几首来自天南地北的“草根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砸在人心坎上。它们像几声沉重的“喘气”,道尽了普通人为生活奔命的疲惫————儿时理想未竟的遗憾、半生潦倒的迷茫、双亲妻儿压弯的脊梁、拿命换钱的无奈。读这些诗,你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间烟火气”,它呛人,却真实得让人落泪。这不是无病呻吟,是无数扛着日子前行的中国老百姓,用生命写下的生存笔记。这四首诗的题目都是《无界传播》编辑代拟的。

无题

作者:悟能

一生辛苦只为钱,半生已过未得闲。

儿时理想尚未圆,转眼黄土到胸前。

初来人间不知苦,潦草半生一身无。

醒时苦

作者:江西网友

初来人间不知苦,潦草半生一身无。

转身回望来时路,才知生时为何苦。

青山笑我已暮年

作者:河南网友

我问青山何时老,青山问我几时闲。

我笑青山颜不变,青山笑我已暮年。

一生如牛不得闲,闲时已与山共眠。

命抵尘寰

 作者:贵州网友

若无执念在心头,怎敢只身入九州。

上有双亲皆白发,下有妻儿待米粥。

寸金难倒英雄汉,唯拿贱命换春秋。

待到人间了无挂,讨杯浊酒消忧愁。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Why Are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So Obedient?

By Michael Why are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 considered so easy to govern?...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教师如此“顺从”?

文/米迦勒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教师特别好管理? 这是微信视频号“雨落禅心静”在其作品中抛出的问题, 意思是为什么大学教师如此顺从于管理者? 管理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压制, 文件规定想一出是一出, 一再试探老师的容忍底线, 结果发现底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对此,她指出了三个原因。 一是老师本身没钱没权, 二是职业对大学教师的职业约束, 三是大学教师已在硕博阶段接受并通过了“服从性测试“。...

王沪宁论中美外交风格差异

早在1994年,王沪宁就以独特的政治文化视角,预见了中美外交博弈格局的深刻变化。 文/毕研韬 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沪宁日记《政治的人生》,他在该书第116页写道: 上面这段话,是王沪宁1994年6月7日的日记。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中美谈判时,美国不能总是要求中国让步,反而在需要中国时不得不自己让步。与东方大国打交道,美国需要学习新的方式,否则会不断在亚洲碰壁。 置于1994年语境下看,这段话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当时中国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但王沪宁已预见到中国的崛起会改变中美博弈格局。他对中美外交风格差异的对比也切中要害:美国强调制度化操作与利益计算的“技术主义、实用主义”,而中国更注重灵活权变与“政治艺术”。他同时预言,美国若不调整思维方式,势必在亚洲屡遭挫折。这一判断在随后二三十年的中美互动中不断得到验证,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与战略远见。 注:“[外交]”是《无界传播》编辑加的。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更新版)

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17时更新 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教育部已批准建设 453个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分布在 18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2月23日)。 这些是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际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还自行批准培育了若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需要明确的是,这453个机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培育基地(42个) 培育基地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二、备案中心(411个) 备案中心数量庞大,但形式多样,实体化程度差异显著: 从宏观上看,教育部备案的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为中国加强对外认知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与智力支撑。然而,从建设质量上看,真正具有可持续研究能力和独立运作条件的实体机构仍显不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在数量之外,更加注重实体化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