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恐惧”不仅是宗教问题,更涉及社会稳定、国际关系与人权保障。
文 / 毕研韬
“伊斯兰恐惧”(Islamophobia)是一种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群体的非理性恐惧、偏见与敌意,往往伴随着歧视、污名化乃至暴力行为。
一、“伊斯兰恐惧”产生的原因
任何社会偏见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土壤和现实诱因,“伊斯兰恐惧”也不例外。它既受历史叙事的塑造,也受现实事件与传播机制的推动。
历史与地缘政治的惯性
从十字军东征到殖民扩张,再到冷战后的局部冲突,西方社会长期存在“文明冲突”的叙事框架。这种历史记忆在媒体与政治话语中不断被唤起,使部分人倾向于将当代冲突部分归因于宗教差异。
恐怖主义事件的冲击
2001年的“9·11事件”及随后发生的多起恐怖袭击,使“伊斯兰=恐怖”的刻板印象在部分社会根深蒂固。虽然恐怖主义只是极少数极端分子的行为,却被泛化为整个伊斯兰教的标签。
媒体与政治的放大效应
部分媒体出于吸引眼球的需要,以暴力冲突作为报道焦点,缺乏对伊斯兰文化与社会多样性的呈现。某些政治人物则利用“他者化”策略,将穆斯林群体塑造成安全威胁,以谋取选票或转移国内矛盾。
社会心理与经济压力
在经济下行、就业紧张的时期,移民与少数族裔往往成为“替罪羊”。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则进一步放大了仇恨与恐惧的回音效应。
阶层与观念的固化偏见
社会上有些人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怀有偏见。这些偏见混合了文化隔阂、价值排斥与情绪化反应。一旦形成这种固化观念,就会在日常交流、舆论表达甚至政策倾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行为和判断。
二、为什么要打击“伊斯兰恐惧”?
如果放任“伊斯兰恐惧”滋长,不仅会伤害个体,还会动摇社会与国际秩序的根基。
维护人权与法律尊严
“伊斯兰恐惧”的本质是宗教歧视,直接侵犯信仰自由和平等权利,而对任何宗教群体的污名化都会动摇法治社会的基础。
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长期的敌意会导致社会撕裂,增加仇恨与犯罪的风险,甚至推动被边缘化群体的激进化。打击“伊斯兰恐惧”,有助于防止暴力循环,从根本上降低安全威胁。
促进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
全球穆斯林人口超过二十亿,分布在世界各大洲。任何国家若被贴上系统性歧视穆斯林的标签,都会在外交、贸易、旅游及文化交流中付出代价。
推动正确认知与舆论环境
去除“伊斯兰=威胁”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公众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伊斯兰文明,促进媒体呈现更平衡的叙事。
三、怎样打击“伊斯兰恐惧”?
打击伊斯兰恐惧不是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项需要法律、教育、传播与社会参与多方合力的长期工程。
健全法律与制度
完善反歧视立法,将宗教仇恨言论和仇恨犯罪纳入法律惩处范围。鼓励政府、媒体与民间组织合作,建立舆情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教育与文化交流
在教育体系和公共媒体中引入更多关于伊斯兰历史、文化和社会贡献的内容。鼓励跨宗教、跨文化的对话项目,减少陌生感与误解。
改进媒体与传播策略
倡导平衡报道,避免用个别极端事件代表整个宗教群体;在国际传播中呈现穆斯林社会的多样性与建设性角色。
长期性与持续性原则
打击伊斯兰恐惧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贵在持之以恒。若急于求成、追求短期形象工程,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结语
打击“伊斯兰恐惧”,不是为某个宗教群体争取“特殊待遇”,而是为了维护人类社会共同的尊严与安全。唯有在法治、公正与包容的环境中,不同文明与信仰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共处。
联合国大会已于 2022 年通过决议,将每年 3 月 15 日定为“打击伊斯兰恐惧国际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令人不安的反穆斯林偏见正在上升,所有人必须共同发声,反对偏见、仇恨与歧视。
后记:这是本人第一次公开发表有关伊斯兰教的评论,今后会继续就相关话题发表个人观点。
作者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无界传播》总编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