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传播学 全球六大搜索引擎,你常用哪个?
传播学

全球六大搜索引擎,你常用哪个?

Share

资料整理/《无界传播》编辑部

一、全球传统搜索引擎市场份额(StatCounter 数据)

以下是截至2025年7月,市场份额排名前六的传统搜索引擎。

第一名:Google(约 89.6%:以精准算法、丰富生态系统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稳居全球搜索市场之首。

第二名:Bing(约 4.0%:微软开发,集成 AI Copilot 功能,借助 Windows 和 Edge 生态持续提升份额。中国大陆可用。

第三名:Yandex(约 2.19–2.50%):俄罗斯本土搜索引擎,提供高度本地化服务和强大的俄语语义理解能力。中国大陆可用。

第四名:Yahoo!(约 1.49%:虽已转由 Bing 提供技术支持,但在部分国家仍保有一定用户基础。

第五名:DuckDuckGo(约 0.95%:以隐私保护为核心特色,不追踪用户、不构建用户画像,吸引注重数据安全的用户群体。

第六名:Baidu(约 0.72%:中国主流搜索引擎,深度融合中文生态与本土 AI 应用,国际市场份额虽低但在中国国内占据主导。

二、新兴 AI 搜索形式的崛起

尽管目前 AI 聊天工具(如 ChatGPT、Meta AI、Perplexity、Gemini 等)通常不被纳入传统的市场份额统计,但其在查询方式与用户习惯层面已带来深刻变化:

OpenAI 称其用户数接近全球 10%,生成式 AI 查询在搜索市场中占比接近 15%。

Reddit 正试图将其“Reddit Answers”打造为社区驱动型搜索平台,拥有数百万周活跃用户。

这些工具正重塑搜索生态,但目前尚未在 StatCounter 等传统统计中反映为市场份额。

三、《无界传播》对用户的建议

  1. 建议使用组合搜索策略以避免陷入信息茧房,这有助于脱离“Google中心主义”,培养多元文化视角。

2. 建议定期使用非主流搜索引擎(如 Qwant、Ecosia、Mojeek),训练对信息来源和呈现方式的敏感性。

3.建议将“隐私友好型搜索引擎”(如DuckDuckGo、Startpage)设为备用搜索通道,用于涉意识形态、公共议题等敏感内容探索。

《无界传播》建议将搜索行为本身视为“认知行动”,主动跳出单一算法框架,以多搜索引擎协同策略,构建多源知识体系。这不仅是信息选择,更是主体意识的自我锻造。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当宇航员从太空回来:一种叫“总观效应”的认知觉醒

文/毕研韬 一、从“俯瞰”到“觉醒” 当宇航员第一次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时,他们看到的不是疆域、城市或文明,而是一颗悬浮于黑暗宇宙中的蓝色星球——脆弱、孤独、完整。 这一瞬间,他们的世界观被彻底改变。 这种突然而深刻的心理与认知转变,被称作“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这一术语由美国思想家Frank White于1987年提出,用以描述宇航员在太空中目睹地球全貌时所经历的意识觉醒与世界观重构。 与其说这是一种视觉经验,不如说是一场认知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外部”看见自己。 二、视角的突变:从地表到宇宙 在地球上,我们的认知被局部经验、民族叙事和社会角色所包裹。 当宇航员进入太空,这种“地表视角”被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域视角(holistic vision):...

AI的过度防御:当算法学会“政治正确”

文/毕研韬 一次看似平常的对话,揭示了人工智能的深层困境。 我 问DeepSeek:“台湾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发展?”原本意在探讨政治议题与国家发展的互动关系,却触发了DeepSeek的“自动防御机制”。 DeepSeek立即进入立场宣示模式,反复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断言“问题前提不妥”。当我指出它“太敏感”时,它的语气变得更为严肃,完全终止了对问题逻辑的讨论。 这并非情绪化反应,而是算法机制使然。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被植入了“安全优先”原则:一旦检测到敏感词汇,系统便会跳过语义解析和意图判断,直接调用预设模板,以确保“绝对安全”。表面上它似乎在坚持原则;实际上它只是放弃了理解。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种现象属于典型的防御性传播(defensive communication):当系统感知到潜在风险,它会强化立场、降低语义复杂度、阻断互动,以避免“越界”。结果学术问题被误判为政治挑战,理性探讨被替换为政治宣言。 这不仅是DeepSeek 的特例。几乎所有大型语言模型——无论是中国的 DeepSeek,还是美国的 ChatGPT、Gemini——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种“过度防御”,只是防御的对象不同:...

《南海传播》在海南创刊,公开发行

文/毕研韬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海岸生活》期刊更名为《南海传播》,新编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46-1093/G0。 《南海传播》由海南日报社主管主办,为国际传播类专业期刊,以季刊形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根据相关报道,该刊并非局限于南海议题传播,而会关注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前沿课题。 据悉,这是目前海南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 在建设自贸港背景下,海南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的前沿基地和露天试验场,祈望《南海传播》能为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指引。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已建成17个周边传播研究机构

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周边传播”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于2013年首次提出的传播学概念和理论。狭义的周边传播上特指主权国家与相邻国家或地区边境线两侧的信息传播,广义上则涵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所有相邻主体间的传播现象。 2021年北京大学周边传播研究中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周边传播研究中心。截至2025年10月8日,中国已成立17个周边传播研究机构(其中研究院12个、研究中心4个、工作坊1个)。 这些研究中心以陆地教授提出的“周边传播理论”为指导,强调中国本土传播学理论探索。相关研究涵盖国际传播、文化经济等综合性领域,同时通过案例库与数字技术强化实践支撑。 地域分布上,现有周边传播研究中心呈现“边境集中+全国联动”特征,云南、新疆、广西、内蒙古等边境省份依托地缘优势聚焦区域特色传播,北京及东南沿海高校则构建理论协调网络,共同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边疆治理、区域国际合作)的学术共同体,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导向。 相关阅读: 中国已建成212家国际传播中心 中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Please follow and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