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4年,王沪宁就以独特的政治文化视角,预见了中美外交博弈格局的深刻变化。
文/毕研韬
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沪宁日记《政治的人生》,他在该书第116页写道: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往往和国家基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不可以随意地加以改变。美国人的战术就是用各种技术性的方法来搞。中国文化里历来就不是这样处理政治,更多是强调政治艺术,在敏感问题上尤其这样。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在中国不做出更多的让步时,在美国需要中国时,美国人就不能不让步了。美国要让步时,还在寻求台阶,结果还是技术主义,还是实用主义。这样来与一个东方大国来打交道,最后不能有效。美国在亚洲有许多的教训,美国人大概要慢慢才会学会的。
上面这段话,是王沪宁1994年6月7日的日记。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中美谈判时,美国不能总是要求中国让步,反而在需要中国时不得不自己让步。与东方大国打交道,美国需要学习新的方式,否则会不断在亚洲碰壁。
置于1994年语境下看,这段话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当时中国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但王沪宁已预见到中国的崛起会改变中美博弈格局。他对中美外交风格差异的对比也切中要害:美国强调制度化操作与利益计算的“技术主义、实用主义”,而中国更注重灵活权变与“政治艺术”。他同时预言,美国若不调整思维方式,势必在亚洲屡遭挫折。这一判断在随后二三十年的中美互动中不断得到验证,显示出作者的洞察力与战略远见。
注:“[外交]”是《无界传播》编辑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