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争议何来
亚洲北美

李嘉诚出售巴拿马港口:争议何来

Share

文/唐摩崖

一、事件背景

2023年3月4日,李嘉诚家族旗下长江和记实业宣布与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出售包括巴拿马港口公司90%股权在内的全球港口核心资产。此举在中国舆论场引发激烈争议:有批评者将其定义为“资本对国家利益的背叛”,而支持者则视其为正常的商业决策。

这场争议的本质,是全球化时代跨国资本的商业逻辑与国家叙事之间的碰撞。若想客观评估该交易的合理性,就需超越非黑即白的价值评判,采用商业、政治与身份认同的多维分析框架。

‌二、争议焦点:跨国资本能否“去国家化”?

  1. 商业合理性的表层共识‌ 从纯粹市场逻辑看,李家出售港口资产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原则。巴拿马港口业务自2016年运河扩建后竞争加剧,2022年长和港口部门息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1%,出售低增长资产属于常规商业策略。在战略设施投资热潮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背景下,美国贝莱德财团接盘实属常态。

2.‌地缘政治维度的深层张力 批评者的核心质疑有两点:

战略资产敏感性‌:巴拿马运河掌控全球6%海运贸易,中国是运河第二大用户国。批评者担忧关键物流节点控制权转移至美国背景资本(贝莱德60%股权由美国机构持有),可能影响中国远洋供应链安全。

历史行为模式‌:李家资本自2013年起从中国大陆及香港累计撤资超2500亿港元,此次港口出售被部分舆论视为其“去中国化”战略的延续。

三、多维分析框架

‌1. 法律与商业伦理的边界‌

合规性层面‌:交易符合开曼群岛注册地法律及港交所披露规则,未发现强制收购证据。

道德争议点‌:跨国资本是否需承担超越法律的责任?譬如牺牲经济利益而服从地缘政治需求。

2. 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李嘉诚商业帝国覆盖52国,个人持加拿大、英国等多国通行身份,这种“超主权资本家”特征使其决策更侧重全球风险评估,而非单一国家利益。

同样出售美国战略资产的日本软银集团,因母国身份明确,舆论批评多指向商业误判而非质疑其国家忠诚度。

‌3. 国家利益的话语权争夺‌

中方视角:中国远洋运输80%依赖外籍港口,关键节点控制权变化可能触发供应链风险。

国际规则视角: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未限制外资持有港口,但美国《2021海运改革法案》已强化本土航运保护,反映战略资产“再国家化”的全球趋势。

四、超越争议的理性讨论框架

  1. 事实核查优先 一要厘清交易是否包含政治因素;二要评估交易对中国的实际影响。

2.重构讨论范式‌ 争议需从“爱国 VS 逐利”的二元对立,转向更本质的议题探讨:全球化退潮期,跨国资本应如何平衡商业自由与地缘责任?‌发展中国家是否需要更新战略资产的外资审查机制?‌

五、比较案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壳牌被迫退出俄罗斯市场,导致直接损失约 ‌180亿美元‌。壳牌遵循西方价值观,优先考虑政治正确而非股东利益。

2020年,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以 ‌100亿英镑‌出售欧洲电讯基础设施资产。2022年俄乌战争导致欧洲能源危机和资产贬值,李因提前抛售规避了潜在损失,但批评者质疑其“利用信息优势套现”。

上述两项交易完全合法,但舆论评价相反。主要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身份政治的影响‌。壳牌‌作为西方传统企业,其行为被纳入“民主阵营团结对抗俄罗斯”的叙事,损失被赋予道德正当性。‌李嘉诚‌因华人资本背景和历史撤资行为,被预设“对国家利益冷漠”,其商业成功反而强化了“投机套利”的刻板印象。

其二, 社会责任的双重标准‌。西方舆论倾向于要求企业公开表态支持主流政治议程(如制裁俄罗斯),并将此类行为等同于社会责任。对跨国华人资本,中国舆论强调其应“主动绑定国家利益”,将纯商业决策(如资产出售)解读为对国家战略的背离。

‌其三,决策时机的敏感性‌。壳牌的决策在冲突爆发后,具有“即时表态”的象征意义;李嘉诚的出售发生在冲突前,被怀疑“预判政治风险并获利”,尽管无证据表明其依赖内幕信息。

【结语】

李嘉诚的港口出售案,暴露出全球化黄金时代共识的裂痕。当跨国资本的“流动性特权”遭遇民族国家的“安全焦虑”,单纯指责商人“无祖国”或要求资本“绝对忠诚”究竟有多大意义?或许更现实的路径是:通过国际规则升级明确战略资产交易的红线,同时完善主权国家的风险对冲机制,在秩序重构中寻找商业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本文配图由豆包AI生成,致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暴露了什么

文/石敢当 “海龟”是“海归”的谐音,指留学回国人员。 4月22日,董明珠在公开场合称“海龟派里面有间谍”,并表示不会录用海龟。这番话迅速引发舆论反弹。很多人直觉地认为这对海龟群体是一种歧视甚至伤害,但实际上,董小姐无力动摇海归群体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海归群体早已深度融入各行各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海归的认知与态度,不会因董小姐的情绪性言论而产生丝毫改变。有趣的是,虽无力定义海归,但她却无意中定义了自己: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渐渐失去适应力的传统强人。 “海归间谍论”背后的安全焦虑 值得追问的是,董明珠的这一认知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这种判断可能源于她长期扎根制造业一线、强调忠诚与稳定的经验结构。她或许已习惯将“奋斗”“吃苦”“服从”作为核心标准,而对外部输入持天然警惕态度。当全球地缘政治紧张、信息安全议题升温时,她本能地放大了风险感知,以排斥代替筛选,以归类代替分辨。 其次,这也反映了董小姐个人认知的局限:缺乏全球化视野。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家不仅要理解本土市场的逻辑,更要能在复杂的跨文化环境中驾驭人才资源。而董似乎停留在以国内经验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中,未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格局。 孤立决策,失去高能量支持系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她似乎缺乏能够提供高能量、全球化战略咨询的专业团队。近年董明珠的一系列决策与言论,折射出明显的个人意志化色彩,鲜有系统性和前瞻性。这意味着,即使她意识到外部环境威胁,也缺乏智囊力量帮助她重塑认知框架,最终只能依赖本能做出反应。 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无情地揭示了一个现实: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强人如果无法更新认知、补齐全球化短板,就只能固守在经验构筑的壁垒中。 时代变了,可传统强人还在原地。...

Breaking the Deadlock in the U.S.-China Tariff Confrontation: A Feasible Proposal

By Bi Yantao In 2025, with Donald Trump’s return to the White...

中美关税对峙:打破僵局的可行方案

文/毕研韬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对华政策再度趋于强硬,美方将平均对华关税水平推升至145%,中方则通过对等反制、市场准入限制及供应链重构等加以应对。此番对峙已超越传统的贸易纠纷,演变为一场嵌套着战略博弈的制度性对抗。僵局看似无解,实则有破局之道——关键不在于“谁先让步”,而在于如何设计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接触场景。 非对称接触:破冰的第一步 在当前“谁先主动谁就示弱”的博弈氛围中,任何直接提出谈判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服软”或“投降”。因此,真正可行的破局路径,是通过“非对称接触”与“多边平台引导”创造对话空间。 所谓“非对称接触”,即不设前提、不签署框架、不对外宣布谈判启动,而是在第三方国际平台的“场边”自然而然接触。这种设计避免了“单方面示好”的政治风险,又能为后续实质性对话建立机会和基础。 谁来出面最好? 出面推动这一非对称接触的国际组织,应具备以下特征:中立形象强、对经贸议题具专业权威、在全球秩序中具多边牵动力。据此,以下机构可为候选(当然也可由其它组织出面)。 小步走,非官方制造破局舆论 可由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或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hina...

开栏语|《向中南海推荐》

自古识者不贵喧,言者难达阙。纵有经世之才,若无其道与其时,常湮没于庙堂之外、流散于江湖之间。今之世,知识爆炸而智慧稀缺,喧哗者有名,深耕者无声,遂使真识者益孤,而俗响愈炽。 《向中南海推荐》,今开设于《无界传播》,非为鼓噪造势,亦非逢迎时尚,而是愿以冷静与笃定之笔,为有识者拓一缝隙,为时代留一道光。此栏所荐,不问门第背景,不计交游权变,惟观其志、其识、其能,期以一言之献、一策之思,通往大政之中枢,抵达国家之未来。 夫天地不言而四时行,圣人无名而天下理。深知此举或微如芥尘,然愿立此一栏,如斯年一纸灯火,荐人荐策,荐智荐魂,惟愿苍生不误,时代不虚。 《无界传播》总编辑 毕研韬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