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穆斯林旅游市场:为何成了全球争夺的新蓝海?
Blog

穆斯林旅游市场:为何成了全球争夺的新蓝海?

Share

在全球旅游版图上,穆斯林市场成了新蓝海。

文/毕研韬

无论是阿联酋的奢华购物季,马来西亚的清真度假村,日本和韩国的清真餐厅,还是香港、台湾推出的穆斯林友好措施,都表明各国(地区)正在加快布局这一细分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缘何成为全球争夺的新蓝海?

一、庞大的消费规模与增长潜力

根据迪拜伊斯兰经济发展中心与 Dinar Standard 发布的《全球伊斯兰经济状况报告》(SGIE),2022 年全球伊斯兰经济总体消费约为 2.29 万亿美元,涵盖食品、时尚、媒体、旅游等多个领域。其中,旅游板块在全球非必需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

Mastercard–CrescentRating 发布的《全球穆斯林旅游指数》(GMTI)估算,2022 年约有 1.1 亿穆斯林游客(恢复到 2019 年水平的约 68%),部分预测认为 2023 年可能达到 1.4 亿人次,并有研究预计到 2028 年支出接近 2,250 亿美元

相关调查显示,全球穆斯林人口年轻化明显,超过六成年龄低于30岁,构成强劲的旅游消费基础(UN DESA,2022)。Mastercard–CrescentRating(GMTI)报告指出,穆斯林游客的平均人均消费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部分热门目的地日均消费达150至200美元,且疫情后恢复速度快于整体市场,凸显出该细分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二、稳定的文化需求带动附加产业

穆斯林游客在出行中有特定的信仰需求,包括清真餐饮、祷告场所、无酒精环境等。这些需求不仅带动餐饮、酒店改造,还延伸到航空、零售、医疗、会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日本自 2010 年代起逐步引入清真认证,并在东京、大阪等地增加礼拜设施,显著提升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游客量。香港近年来扩充清真餐厅数量、优化礼拜设施,并通过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清真餐饮指南”,在 GMTI 非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目的地排名中持续上升。台湾则依托本地多家清真认证机构,推动百余家餐厅与酒店获得认证,并面向马来西亚、印尼市场开展定向推广,提升在东南亚穆斯林游客中的知名度。

三、地缘外交与软实力竞争

吸引穆斯林游客不仅是经济考量,也是文化交流与外交布局的重要一环。对于非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来说,提供友好环境有助于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拓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韩国在推广“韩国文化”时,将清真友好作为重点之一,以吸引中东投资与留学生;中国在海南、宁夏、新疆等地发展穆斯林友好旅游,既推动地方经济,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文化交流平台。香港和台湾虽然穆斯林人口比例不高,但积极参与这一市场竞争,不仅为了旅游收入,也借此深化与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经贸与人文联系。

四、数字化与社交媒体放大效应

穆斯林游客善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旅行体验。友好的清真餐厅、便捷的礼拜设施、尊重文化的服务细节,都可能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形成口碑营销。这种“信任背书”在穆斯林社区中影响力极大,能够直接带动目的地热度。香港的“清真旅游地图”和台湾的“穆斯林友好旅游 App”就是依托数字工具进行精准推广的典型案例。

五、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态势

目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穆斯林旅游竞争力排名中长期占据前列,但新加坡、日本、泰国、韩国、英国等非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也在快速上升。香港和台湾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交通枢纽地位、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不断优化的清真服务体系,正在逐渐提升在全球穆斯林游客心中的排名。

可以预见,未来谁能在“清真友好”与“高质量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能在这场全球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六、结语

穆斯林旅游市场之所以被称为“新蓝海”,不仅因为它体量巨大、增长迅速,更因为它蕴含了经济利益、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多重机遇。对于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各经济体而言,这场争夺不仅是市场之争,更是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比拼。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毕研韬教授出席“第四届中国地标周边传播论坛”

文/唐摩崖 11月20日,“第四届中国地标周边传播论坛”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毕研韬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毕教授首先讨论了“地标”的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地标是指“地面上的显著标志”,譬如天安门、自由女神、凯旋门、大本钟等。在正式语境下,这是”地标“的经典定义,但在非正式场合,“地标”可以视作“(产品之)地理标志”的简称。 毕教授随后指出,地标的意义是人为建构的,而意义建构是平等协商的过程。他进一步阐述了地标意义建构的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地标意义建构的四大误区。 本次论坛由海口经济学院中国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中国广告协会共同举办。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毕研韬教授致罗马教皇利奥十四世的信

尊敬的教皇阁下: 愿和平与神圣的智慧与您同在。 我向您当选为罗马教皇利奥十四世表示衷心的祝贺。愿您的教皇职务成为全人类和解与团结的灯塔。 我写信给您,并非以一位教授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位谦卑的求道者,致力于促进人类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超越所有文化、信仰和认知的边界。我是《无界传播》平台的创始人和总编辑,这是一个虽小但不断发展的平台,致力于实践我所称之为“认知脱嵌”的过程:引导个人、群体和组织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 我们的工作根植于一个深刻的信念:真正的和平始于我们不仅用心去看,更要超越心灵的局限——当我们学会溶解那些无声塑造我们认知的习惯、偏见和分隔的壁垒时,真正的和平便开始了。这一理想与基督教的和解愿景以及佛教的“去分别心”和“众生平等”的教义深深契合。 在您的个人旅程中——从您在秘鲁的岁月,到您成为圣父的升任——您展现了超越国界、文化和宗教的精神。您当选为教皇利奥十四世,激励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坚信天主教会依然是一座充满恩典的活体容器,愿意倾听并重新与世界对话。 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深感荣幸——《无界传播》社区也将从中受益——若教皇阁下能为那些寻求超越社会构建的界限、迈向理解统一之路的人们,送上简短的祝福或寄语。无论是通过电子邮件还是邮寄,几句鼓励的话语,将成为我们心灵的光明和道德的指南,深受我们珍视。 感谢您,教皇阁下,感谢您为超越分歧的真理做出的见证。无论能否收到您的寄语,我依然感激您的存在与榜样。 敬上,毕研韬 总编辑《无界传播》,一个致力于促进认知自由的平台www.borderlesscomm.com Please follow...

A Letter to His Holiness Pope Leo XIV from Prof. Bi Yantao

Subject:A Message to His Holiness Pope Leo XIV from Prof. Bi Yantao...

毕研韬教授赴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交流

外语人才如何赋能自贸港建设?毕研韬教授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交流。 文/唐摩崖 2025年10月15日下午,应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长黄学彬教授邀请,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毕研韬教授赴该校开展学术交流,并作题为《外语人才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角色》的专题报告。报告由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苑德宇教授主持,相关专业50余名教师参加了交流活动。产学研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博作总结发言。 在报告中,毕研韬教授指出,外语人才应从“翻译者”向“认知塑造者”转型,这一过程需要系统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意义建构与传播效果相关知识,并注重传播生态的整体建构。毕教授还重点分析了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国际传播生态,结合实践探讨了外语人才的转型路径与能力要求。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建于1947年,是海南省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外语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中国首个滨海卫星发射基地——文昌市,目前已开设18个外语语种课程,实现东盟语种全覆盖,是全省外语语种设置最为齐全的高校。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