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旅游版图上,穆斯林市场成了新蓝海。
文/毕研韬
无论是阿联酋的奢华购物季,马来西亚的清真度假村,日本和韩国的清真餐厅,还是香港、台湾推出的穆斯林友好措施,都表明各国(地区)正在加快布局这一细分市场。那么,这个市场缘何成为全球争夺的新蓝海?
一、庞大的消费规模与增长潜力
根据迪拜伊斯兰经济发展中心与 Dinar Standard 发布的《全球伊斯兰经济状况报告》(SGIE),2022 年全球伊斯兰经济总体消费约为 2.29 万亿美元,涵盖食品、时尚、媒体、旅游等多个领域。其中,旅游板块在全球非必需消费中占据重要位置。
Mastercard–CrescentRating 发布的《全球穆斯林旅游指数》(GMTI)估算,2022 年约有 1.1 亿穆斯林游客(恢复到 2019 年水平的约 68%),部分预测认为 2023 年可能达到 1.4 亿人次,并有研究预计到 2028 年支出接近 2,250 亿美元。
相关调查显示,全球穆斯林人口年轻化明显,超过六成年龄低于30岁,构成强劲的旅游消费基础(UN DESA,2022)。Mastercard–CrescentRating(GMTI)报告指出,穆斯林游客的平均人均消费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部分热门目的地日均消费达150至200美元,且疫情后恢复速度快于整体市场,凸显出该细分市场的韧性和潜力。
二、稳定的文化需求带动附加产业
穆斯林游客在出行中有特定的信仰需求,包括清真餐饮、祷告场所、无酒精环境等。这些需求不仅带动餐饮、酒店改造,还延伸到航空、零售、医疗、会展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日本自 2010 年代起逐步引入清真认证,并在东京、大阪等地增加礼拜设施,显著提升了来自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游客量。香港近年来扩充清真餐厅数量、优化礼拜设施,并通过香港旅游发展局推出“清真餐饮指南”,在 GMTI 非伊斯兰合作组织(OIC)目的地排名中持续上升。台湾则依托本地多家清真认证机构,推动百余家餐厅与酒店获得认证,并面向马来西亚、印尼市场开展定向推广,提升在东南亚穆斯林游客中的知名度。
三、地缘外交与软实力竞争
吸引穆斯林游客不仅是经济考量,也是文化交流与外交布局的重要一环。对于非穆斯林国家和地区来说,提供友好环境有助于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拓展贸易和投资合作。
韩国在推广“韩国文化”时,将清真友好作为重点之一,以吸引中东投资与留学生;中国在海南、宁夏、新疆等地发展穆斯林友好旅游,既推动地方经济,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文化交流平台。香港和台湾虽然穆斯林人口比例不高,但积极参与这一市场竞争,不仅为了旅游收入,也借此深化与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的经贸与人文联系。
四、数字化与社交媒体放大效应
穆斯林游客善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旅行体验。友好的清真餐厅、便捷的礼拜设施、尊重文化的服务细节,都可能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形成口碑营销。这种“信任背书”在穆斯林社区中影响力极大,能够直接带动目的地热度。香港的“清真旅游地图”和台湾的“穆斯林友好旅游 App”就是依托数字工具进行精准推广的典型案例。
五、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态势
目前,马来西亚和印尼在穆斯林旅游竞争力排名中长期占据前列,但新加坡、日本、泰国、韩国、英国等非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也在快速上升。香港和台湾虽然起步较晚,但依托交通枢纽地位、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不断优化的清真服务体系,正在逐渐提升在全球穆斯林游客心中的排名。
可以预见,未来谁能在“清真友好”与“高质量体验”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谁就能在这场全球争夺战中脱颖而出。
六、结语
穆斯林旅游市场之所以被称为“新蓝海”,不仅因为它体量巨大、增长迅速,更因为它蕴含了经济利益、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多重机遇。对于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各经济体而言,这场争夺不仅是市场之争,更是软实力与全球影响力的比拼。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