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关税战:中美不再说同一种“经济语言”
亚洲北美

关税战:中美不再说同一种“经济语言”

Share

特朗普政府已把对华关税提高到145%,但这场 “关税大战”似乎还看不到尽头。

不少人会问:“关税战什么时候结束?谈不拢的两国,还能谈吗?僵局如何打破?”

或许我们该问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他们还能听懂彼此的语言吗?

表面是关税,本质是两种制度的对撞

我们常以为关税是一个贸易手段,是讨价还价的筹码。但如今的中美博弈,早已不只是关于经济利益的争执,而是两种“看世界的方式”发生冲突。

对美国来说,关税不只是“为了制造业”或“保护工人”,而是他们防守国家安全、国家认同的一种象征。

对中国来说,应对关税也不是纯粹被动,而是一个借“反脱钩”、倒逼自主的战略转型过程。

这场对抗,不是两个人在吵架,而是两个系统遭遇兼容障碍。

别太相信预测,旧剧本已经作废了

很多人喜欢做各种预测:僵持下去(45%);局部交易(25%);对抗升级(20%),诸如此类。

这些数字看起来很“理性”,但它们建立在一个前提上:中美还能像过去那样谈判、交换、达成协议。

问题是:现在他们连共同的谈判“语法”都不再有了

我们还在用过去全球化时代的逻辑看待今天的世界,但那个时代早就结束了。现在的局势不是“会不会谈”,而是“还能不能谈”。

未来可能不是“收场”,而是“转向”

与其说这场关税战会“收场”,不如说它会转向另一个状态

1.可能是区域重构:全球贸易不再靠一条中美大动脉,而是更多“小循环”拼起来的网络。

2.可能是灰色现实:官方对抗,民间绕路,比如通过第三国重新连接。

3.可能是心理变化:大家从“合作是常态”,转向“斗而不破是新常态”。

未来的世界可能不会更和平,也未必更公平,但一定会更复杂、更现实。

这场战争揭示了一个现实:我们被“旧认知”困住了

我们是不是该放下“总能达成协议”的幻想?

我们早已习惯了有规则、有协议、有妥协的全球秩序。但现在的世界,不是这个剧本在坏掉,而是剧本已经换了,我们却还在背老台词。

结语:不是中美谈不拢,而是世界已进入“无界状态”

这就是《无界传播》的关注点: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我们都被一种“旧思维”困住了。这场关税战,只是让这种困局显现得更清楚。

它或许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束方式。我们也许要做的,不是等它“结束”,而是学会在这种“模糊的中间状态”中重新理解世界。

我们从来不是被困在边界之间,而是被困在自己设定的认知边界之内。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王沪宁论中美外交风格差异

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沪宁日记《政治的人生》,他在该书第116页写道: 注:“[外交]”是《无界传播》编辑加的。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更新版)

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17时更新 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教育部已批准建设 453个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分布在 18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2月23日)。 这些是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际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还自行批准培育了若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需要明确的是,这453个机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培育基地(42个) 培育基地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二、备案中心(411个) 备案中心数量庞大,但形式多样,实体化程度差异显著: 从宏观上看,教育部备案的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为中国加强对外认知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与智力支撑。然而,从建设质量上看,真正具有可持续研究能力和独立运作条件的实体机构仍显不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在数量之外,更加注重实体化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

ChatGPT 用户规模再创新高:每周活跃用户突破 8 亿

文/毕研韬 根据数据研究公司 Demandsage 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ChatGPT 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显著的市场影响力。 截至...

中国新型大学试验:福耀科技大学会成功吗

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分别代表两种新型大学探索,是否也会遭遇两种不同的命运? 文/毕研韬 中国高校正处在制度转型的关口:过度行政化,学术自治受限,难以灵活回应产业与社会需求。如何突围,成为摆在改革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大学探索:一个理念超前却遭遇折戟,一个顺势而为引发社会期待。 一、南科大的超前试验 南方科技大学自 2007 年筹建以来,明确提出“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意在打破传统高校的官本位逻辑。它尝试自主招生、强调教授治校、推动国际合作,目标是打造一个与全球顶尖大学接轨的学术共同体。 但这一试验过于超前。社会对绕开高考的招生方式缺乏认同,舆论质疑不断,监管部门也难以放任制度突破。最终,南科大纳入公办体系,其制度创新的锋芒被削弱。经验表明:先进理念如果与社会认知和制度土壤脱节,往往难以生根发芽。 二、福耀科大的顺势登场 与南科大的路径不同,2025 年开学的福耀科技大学,强调“小而精、面向产业、服务国家战略”。其治理结构采用理事会制,资金来源于企业家捐赠和慈善基金,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企业+政府+教育”的三元合作模式。 福耀科大的出现正值社会认知的成熟期:公众已普遍意识到行政化高校的弊端,产业界迫切需要与高校深度对接,政府亦鼓励多元办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福耀科大的探索不仅没有超前,反而切合了产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与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