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香港调解院即将成立,谁支持?谁质疑?
亚洲

香港调解院即将成立,谁支持?谁质疑?

Share

文/唐摩崖

在一个日益对立的世界里,调解不只是解决争端的方法,更是一种文明之间重新学习对话的努力。

一、“国际调解院”将落地香港

2025年5月,由中国推动的“国际调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 IOMed)将在香港正式成立。这将是全球首个专门处理跨国争端的国际调解机构,一个非诉讼、非强制、基于共识的解决机制。

在当前国际规则碎片化、对抗性法律机制频繁失灵的背景下,这一新平台的成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谁支持?为何支持?

 1. 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表示欢迎

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的60多个国家已经加入调解院筹建。他们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 成本与门槛更低:调解更灵活、更务实,而不像西方主导的国际法院诉讼那样昂贵复杂;
  • 文化上更接近:这些国家在本土传统中就倾向于通过谈判、调解、和解解决纷争;
  • 制度上更平衡:他们希望摆脱“一切必须遵循西方标准”的局面,寻找更具包容性的规则平台。

“对我们来说,调解意味着参与,而不是被裁决。”某非洲国家代表在筹备会议上如是说。

2. 部分法律界与多边机构持开放态度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亚洲法律联盟等机构认为,调解是对现有机制的有益补充:

  • 能够避免“零和思维”;
  • 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制度对话;
  • 在当前国际体系信任危机中,调解提供了一种“非强制的合法性”路径。

三、谁在质疑?质疑的核心是什么?

1. 西方主要国家态度审慎甚至抵触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盟委员会等对香港调解中心表现出明显警惕甚至抵触。他们担忧:

  • 由中国牵头,是否真的中立?
  • 这会不会削弱现有国际机构(如海牙常设仲裁法院、WTO争端机制)的权威?
  • 香港的司法独立是否仍具公信力?

从更深层看,西方的质疑源于一个根本担忧:调解院会不会成为中国推动“平行国际秩序”的抓手?

 2. 西方学界与智库的质问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质疑调解院:

  • 透明度不够:调解过程是否公开、公平?
  • 制度依附性强:如果中国主导,小国是否真能对等发声?
  • 政治风险高:香港在《国安法》之后的法律环境让一些国家担心“调解会变成政治博弈的延伸”。

四、分歧的焦点不是“调解”,而是“谁来定规则”

支持与质疑的分歧并不只在调解本身。而是谁来主导调解?谁来制定调解规则?在一个多极化世界里,是否允许出现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机制?

这场围绕调解中心的争论,其实是全球秩序重塑过程中的一个小切口——它反映了传统强国与新兴力量之间关于“合法性”的角力。

换言之,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技术之争,更是制度信仰与全球主导权的深层较量。

五、调解,是出路,还是新战场?

必须承认:调解并不完美,自始至终都会面临操作困难、公信力挑战、制度竞争压力。

但它也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在对话空间愈发逼仄的时代,是否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不同价值观之间坐下来谈,而不是掀桌子开战?

香港调解中心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由谁发起,而取决于能否做到程序公开透明、文化中立多元、权力平衡公正。

调解院不仅仅是一个新机构,而是全球制度之间对话的突破口。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台海战争的三种结局

文 / 唐摩崖 台海局势正悄然进入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临界点。当“和平统一”不断被岛内政治现实蚕食,“不排除使用武力”成为大陆对外最清晰的信号时,一个不愿想象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在逼近决策与认知的核心: 台海一旦开战,结局将如何? 这不只是军事推演的问题,更是关于战略目标、国家意志、全球博弈和民族心理的多重叠加。本文尝试分析三种可能的战争结局,并对其实现概率做出初步评估。 结局一:全面统一,概率为65% 这是目前最有可能的结果。大陆已在军事、制度与心理层面完成准备,若决定开战,不会容忍“打而不统”或“中途止损”的结局。 大陆如选择动武,其目标不会是“惩戒台湾”或“局部控制”,而是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不达此目标,冲突即失其意义。 全面统一的实现可能建立在三方面:解放军迅速夺取制空制海权;“斩首行动”彻底摧毁台湾指挥体系;外部干预未能形成有效阻断。 必要时,北京可能不惜将台军主要抵抗力量与政府建筑彻底摧毁,以压缩战后整合成本。 统一后的政治治理、秩序恢复、岛内民意转化将是另一场“非军事战争”。大陆或将设立临时军政管制机制,随后推进行政重构与国家意识形态整合。...

一直误判台海,华盛顿到底错在哪

文/毕研韬 几十年来,华盛顿对台海局势的误判几乎从未中断:20世纪60年代,他们以为北京不敢越雷池一步;1996年台海危机后,他们以为美国航母就是定海神针;如今,当北京频频亮剑、直言“不惜一战”时,他们以为这是虚张声势,背后不过是经济焦虑和内政压力。 错了,一次又一次。 这些误判不只是信息不足,而是认知结构出了问题。归根结底,美国的战略精英们在看待台湾问题时,始终跳不出一个陷阱:总把中国当成另一个美国。于是,误判接连发生,将来也不可避免。 误判一:以“选票逻辑”推测中国战略 美国人熟悉自己的政治节奏:经济下行、选举压力增大时,政客们可能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转移视线、凝聚民意。这种所谓“wag the dog”(转移焦点)在美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于是,当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深陷泥潭时,一些美国战略精英便再次警告:“北京可能在未来几年通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通过战争来追求内部凝聚力。” 这听起来像是理性推演,其实不过是文化投射——他们把“美国式政权焦虑”套用到北京头上。 但中国不是美国。北京的政治稳定从来不是靠“短期民意”维系的,更不是靠“打一仗”来稳政权。社会政治稳定本身就是最高战略目标,战争恰恰是最不稳定的选项。 误判二:用“战略模糊”理解“红线思维”...

为什么有的国家贫穷?

文/唐摩崖 在资源和环境近似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譬如朝鲜(North Korea)和韩国(South Korea)?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达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与詹姆斯·A·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给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答案:国家的命运,不取决于资源禀赋或文化传统,而取决于制度的性质。 制度是国家命运的根源 三位学者在代表作《国家为什么失败》(Why Nations...

“统一与和平”:特朗普是指台湾吗?

文/毕研韬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在白宫记者会上,特朗普总统在谈到中美关税谈判成果时说: “他们(中国)已经同意开放中国,全面开放中国。我认为这对中国来说将是极好的,对我们(美国)来说也将是极好的,我认为这将有助于实现统一与和平。” (They’ve agreed to open China, fully open China,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