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摩崖
在一个日益对立的世界里,调解不只是解决争端的方法,更是一种文明之间重新学习对话的努力。
一、“国际调解院”将落地香港
2025年5月,由中国推动的“国际调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 IOMed)将在香港正式成立。这将是全球首个专门处理跨国争端的国际调解机构,一个非诉讼、非强制、基于共识的解决机制。
在当前国际规则碎片化、对抗性法律机制频繁失灵的背景下,这一新平台的成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谁支持?为何支持?
1. 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表示欢迎
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的60多个国家已经加入调解院筹建。他们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 成本与门槛更低:调解更灵活、更务实,而不像西方主导的国际法院诉讼那样昂贵复杂;
- 文化上更接近:这些国家在本土传统中就倾向于通过谈判、调解、和解解决纷争;
- 制度上更平衡:他们希望摆脱“一切必须遵循西方标准”的局面,寻找更具包容性的规则平台。
“对我们来说,调解意味着参与,而不是被裁决。”某非洲国家代表在筹备会议上如是说。
2. 部分法律界与多边机构持开放态度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亚洲法律联盟等机构认为,调解是对现有机制的有益补充:
- 能够避免“零和思维”;
- 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制度对话;
- 在当前国际体系信任危机中,调解提供了一种“非强制的合法性”路径。
三、谁在质疑?质疑的核心是什么?
1. 西方主要国家态度审慎甚至抵触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盟委员会等对香港调解中心表现出明显警惕甚至抵触。他们担忧:
- 由中国牵头,是否真的中立?
- 这会不会削弱现有国际机构(如海牙常设仲裁法院、WTO争端机制)的权威?
- 香港的司法独立是否仍具公信力?
从更深层看,西方的质疑源于一个根本担忧:调解院会不会成为中国推动“平行国际秩序”的抓手?
2. 西方学界与智库的质问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质疑调解院:
- 透明度不够:调解过程是否公开、公平?
- 制度依附性强:如果中国主导,小国是否真能对等发声?
- 政治风险高:香港在《国安法》之后的法律环境让一些国家担心“调解会变成政治博弈的延伸”。
四、分歧的焦点不是“调解”,而是“谁来定规则”
支持与质疑的分歧并不只在调解本身。而是谁来主导调解?谁来制定调解规则?在一个多极化世界里,是否允许出现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机制?
这场围绕调解中心的争论,其实是全球秩序重塑过程中的一个小切口——它反映了传统强国与新兴力量之间关于“合法性”的角力。
换言之,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技术之争,更是制度信仰与全球主导权的深层较量。
五、调解,是出路,还是新战场?
必须承认:调解并不完美,自始至终都会面临操作困难、公信力挑战、制度竞争压力。
但它也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在对话空间愈发逼仄的时代,是否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不同价值观之间坐下来谈,而不是掀桌子开战?
香港调解中心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由谁发起,而取决于能否做到程序公开透明、文化中立多元、权力平衡公正。
调解院不仅仅是一个新机构,而是全球制度之间对话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