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美国权威专家警告:特朗普应遏制台湾
亚洲传播学

美国权威专家警告:特朗普应遏制台湾

Share

文 / 毕研韬

2025年5月1日,美国《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刊出一篇引发广泛关注的评论文章,题为《特朗普应遏制台湾》(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文章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两位资深研究员克里斯多福·奇维斯和史蒂芬·沃特海姆共同撰写。

一、为避免误判,美国必须展现“克制”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 台湾政府近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强硬政策,例如将中国列为“境外敌对势力”, 推动17项“反渗透”措施,并高调宣扬台湾是独立国家。这些举动在台湾民众中得到支持,但在北京看来,台湾政府正在渐进式推进“台独”,这可能会触碰到北京的红线,导致局势失控。
  • 美国对此没有明确的反应,甚至看似默许了台湾的激进举动,这使得台湾政府误以为美国会在台海冲突中站在台湾一方,进一步加剧误判的风险。
  • 美国应该通过明确的言辞表态,向台湾传达一个清晰的信号:美国不会支持台湾独立。这样,才能防止台海局势因误解而升温。
  • 最后,作者建议美国应促使台北与北京恢复对话,以避免地区紧张局势加剧。

这篇文章主张美国保持克制,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同时也提出美国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政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二、文章的代表性与影响力

在当代美国对外战略话语中,克里斯多福·奇维斯与史蒂芬·沃特海姆都是具有影响力的温和现实主义者:

  • 奇维斯(Christopher S. Chivvis)曾担任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具有深厚的战略评估与政策经验;
  • 沃特海姆(Stephen Wertheim)是国际“外交克制”(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致力于推动“非军事主导”的美国对外战略。

该文刊发于《Foreign Policy》这一主流平台本身就是一种信号:战略界中一部分人开始警惕“代理人战争”逻辑重演于东亚。他们担心,美国正在重蹈乌克兰模式的覆辙——放任地区盟友挑战区域霸主,结果自己被拖入冲突泥潭。

可以说,文章代表的是美国建制派内部的战略保守派或“责任克制派”的反思声音。这一立场虽然目前在华盛顿政治圈中不占主导,但在学术界、情报界、退役军界中拥有稳定影响力,构成对新保守主义与民主价值干预主义的现实主义平衡力量。

三、信息误导和地缘传播的危险

这篇文章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那就是信息的误导地缘传播中的“掠夺式积累”

  1. 信息的不对称和错误信号的传递
    现在,台湾问题的传播格局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中心-边缘”模式,而是由媒体、智库、公众和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多维传播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台湾有时被描绘成“民主阵线”的最前沿,这样的叙事不仅容易误导国际舆论,也使得台湾政府产生对外界支持的错误期待。
  2. 美国话语体系的多重矛盾
    文章提到美方没有就台湾的举动发出警告或约束信号,这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模糊”,即美国不明确表态,就是允许台湾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行动。这个做法有时能避免直接冲突,但也给台湾政府制造了错误的希望:美国会无条件支持其独立。这种信息的模糊性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误判。
  3. 制度性信息外包与去责任化的表达机制
    美方对台湾激进政策“视而不见”,这种沉默或许源于制度性信息外包机制:台湾问题的公共表达往往被外包给媒体、智库与民间组织,政府不必承担风险。这种“去责任化的表达机制”反而加大了台北的误判空间,加剧了台海局势的紧张。
作者系中国大陆传播学教授、国际传播专家。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王沪宁论中美外交风格差异

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沪宁日记《政治的人生》,他在该书第116页写道: 注:“[外交]”是《无界传播》编辑加的。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更新版)

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17时更新 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教育部已批准建设 453个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分布在 18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2月23日)。 这些是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际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还自行批准培育了若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需要明确的是,这453个机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培育基地(42个) 培育基地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二、备案中心(411个) 备案中心数量庞大,但形式多样,实体化程度差异显著: 从宏观上看,教育部备案的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为中国加强对外认知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与智力支撑。然而,从建设质量上看,真正具有可持续研究能力和独立运作条件的实体机构仍显不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在数量之外,更加注重实体化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

ChatGPT 用户规模再创新高:每周活跃用户突破 8 亿

文/毕研韬 根据数据研究公司 Demandsage 于 2025 年 8 月 14 日发布的统计数据,ChatGPT 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展现出显著的市场影响力。 截至...

中国新型大学试验:福耀科技大学会成功吗

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分别代表两种新型大学探索,是否也会遭遇两种不同的命运? 文/毕研韬 中国高校正处在制度转型的关口:过度行政化,学术自治受限,难以灵活回应产业与社会需求。如何突围,成为摆在改革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大学探索:一个理念超前却遭遇折戟,一个顺势而为引发社会期待。 一、南科大的超前试验 南方科技大学自 2007 年筹建以来,明确提出“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意在打破传统高校的官本位逻辑。它尝试自主招生、强调教授治校、推动国际合作,目标是打造一个与全球顶尖大学接轨的学术共同体。 但这一试验过于超前。社会对绕开高考的招生方式缺乏认同,舆论质疑不断,监管部门也难以放任制度突破。最终,南科大纳入公办体系,其制度创新的锋芒被削弱。经验表明:先进理念如果与社会认知和制度土壤脱节,往往难以生根发芽。 二、福耀科大的顺势登场 与南科大的路径不同,2025 年开学的福耀科技大学,强调“小而精、面向产业、服务国家战略”。其治理结构采用理事会制,资金来源于企业家捐赠和慈善基金,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企业+政府+教育”的三元合作模式。 福耀科大的出现正值社会认知的成熟期:公众已普遍意识到行政化高校的弊端,产业界迫切需要与高校深度对接,政府亦鼓励多元办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福耀科大的探索不仅没有超前,反而切合了产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与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