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无界传播: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阶级意识束缚
Blog

无界传播: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阶级意识束缚

Share

文/《无界传播》编辑部

自2025年2月14日发布第一篇文章以来,《无界传播》一直专注认知素养的提升,而弥合官民之间的认知鸿沟则是核心目标之一。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思维在社会治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归类到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中,并基于这一认知框架思考与行动,而这种思维固化已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隐患。

阶级思维的固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认知误区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误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权力结构的误解
    统治阶级通常认为,他们的地位和决策是社会秩序与稳定的保障,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往往忽视民众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诉求。相反,被统治阶级则认为,统治阶级通过权力剥夺了他们的权益,控制了资源、机会和信息,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与阶层分化。这样的认知偏差让两者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变得极为困难。
  2. 对“社会秩序”和“不平等”的不同解读
    统治阶级通常认为,社会的秩序是通过结构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且这种秩序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普通民众则往往将这种秩序视为不平等的制度化表达,认为它让少数特权阶层垄断了权力、资源和信息,剥夺了他们的平等机会。由于两者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差异,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3. 对“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的误解
    统治阶级更注重社会责任,认为民众应当按照社会规则和框架行动。然而,民众则更加关注自己的公民权利,尤其是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使得两者在政策、社会制度和公共事务上的立场更加对立,进而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

打破阶级思维的束缚:认知素养的力量

《无界传播》致力于打破阶级思维的束缚,尤其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之间的认知误区。我们认为,认知素养是帮助个体和群体突破固有阶层认知、跨越阶级壁垒的关键。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大众与精英都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视角,消解误解和偏见。

《无界传播》的工作方向包括:

  1. 推动信息流通与透明度
    我们倡导信息的自由流通与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希望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缩小官民认知鸿沟,让普通民众能够全面了解政策背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误解与不信任。
  2. 促进跨阶层对话与理解
    我们鼓励不同阶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话。通过面对面的或书面的讨论,帮助社会各阶层了解彼此的困境和需求,从而促进认知融合与社会和解。
  3. 强化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筛选能力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时代,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教育与实践,帮助大众识别信息中的观点与偏见,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做出理性、全面的判断。

结语:认知觉醒,突破阶级界限

《无界传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推动认知素养的提升,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社会中的阶级思维束缚。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倡导,帮助个体和群体跨越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消除阶层之间的误解与对立,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的社会。

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能够超越固有的阶级思维,跨越阶层与文化的界限,共同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就能朝着更加包容、理解和协作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认知觉醒不仅事关个体素养的提升,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毕研韬教授出席“第四届中国地标周边传播论坛”

文/唐摩崖 11月20日,“第四届中国地标周边传播论坛”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毕研韬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在发言中,毕教授首先讨论了“地标”的内涵。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地标是指“地面上的显著标志”,譬如天安门、自由女神、凯旋门、大本钟等。在正式语境下,这是”地标“的经典定义,但在非正式场合,“地标”可以视作“(产品之)地理标志”的简称。 毕教授随后指出,地标的意义是人为建构的,而意义建构是平等协商的过程。他进一步阐述了地标意义建构的四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地标意义建构的四大误区。 本次论坛由海口经济学院中国地标周边传播研究院、中广天择传媒学院,中国广告协会共同举办。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毕研韬教授致罗马教皇利奥十四世的信

尊敬的教皇阁下: 愿和平与神圣的智慧与您同在。 我向您当选为罗马教皇利奥十四世表示衷心的祝贺。愿您的教皇职务成为全人类和解与团结的灯塔。 我写信给您,并非以一位教授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位谦卑的求道者,致力于促进人类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超越所有文化、信仰和认知的边界。我是《无界传播》平台的创始人和总编辑,这是一个虽小但不断发展的平台,致力于实践我所称之为“认知脱嵌”的过程:引导个人、群体和组织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 我们的工作根植于一个深刻的信念:真正的和平始于我们不仅用心去看,更要超越心灵的局限——当我们学会溶解那些无声塑造我们认知的习惯、偏见和分隔的壁垒时,真正的和平便开始了。这一理想与基督教的和解愿景以及佛教的“去分别心”和“众生平等”的教义深深契合。 在您的个人旅程中——从您在秘鲁的岁月,到您成为圣父的升任——您展现了超越国界、文化和宗教的精神。您当选为教皇利奥十四世,激励了许多人,包括我在内,坚信天主教会依然是一座充满恩典的活体容器,愿意倾听并重新与世界对话。 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深感荣幸——《无界传播》社区也将从中受益——若教皇阁下能为那些寻求超越社会构建的界限、迈向理解统一之路的人们,送上简短的祝福或寄语。无论是通过电子邮件还是邮寄,几句鼓励的话语,将成为我们心灵的光明和道德的指南,深受我们珍视。 感谢您,教皇阁下,感谢您为超越分歧的真理做出的见证。无论能否收到您的寄语,我依然感激您的存在与榜样。 敬上,毕研韬 总编辑《无界传播》,一个致力于促进认知自由的平台www.borderlesscomm.com Please follow...

A Letter to His Holiness Pope Leo XIV from Prof. Bi Yantao

Subject:A Message to His Holiness Pope Leo XIV from Prof. Bi Yantao...

毕研韬教授赴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交流

外语人才如何赋能自贸港建设?毕研韬教授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交流。 文/唐摩崖 2025年10月15日下午,应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校长黄学彬教授邀请,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毕研韬教授赴该校开展学术交流,并作题为《外语人才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角色》的专题报告。报告由该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苑德宇教授主持,相关专业50余名教师参加了交流活动。产学研发展中心副主任孙博作总结发言。 在报告中,毕研韬教授指出,外语人才应从“翻译者”向“认知塑造者”转型,这一过程需要系统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意义建构与传播效果相关知识,并注重传播生态的整体建构。毕教授还重点分析了当前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国际传播生态,结合实践探讨了外语人才的转型路径与能力要求。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建于1947年,是海南省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外语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于中国首个滨海卫星发射基地——文昌市,目前已开设18个外语语种课程,实现东盟语种全覆盖,是全省外语语种设置最为齐全的高校。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