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Blog 无界传播: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阶级意识束缚
Blog

无界传播: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阶级意识束缚

Share

文/《无界传播》编辑部

自2025年2月14日发布第一篇文章以来,《无界传播》一直专注认知素养的提升,而弥合官民之间的认知鸿沟则是核心目标之一。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思维在社会治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归类到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中,并基于这一认知框架思考与行动,而这种思维固化已成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一大隐患。

阶级思维的固化: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认知误区

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误解,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权力结构的误解
    统治阶级通常认为,他们的地位和决策是社会秩序与稳定的保障,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往往忽视民众的真实需求和情感诉求。相反,被统治阶级则认为,统治阶级通过权力剥夺了他们的权益,控制了资源、机会和信息,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与阶层分化。这样的认知偏差让两者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变得极为困难。
  2. 对“社会秩序”和“不平等”的不同解读
    统治阶级通常认为,社会的秩序是通过结构化的管理和控制实现的,且这种秩序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普通民众则往往将这种秩序视为不平等的制度化表达,认为它让少数特权阶层垄断了权力、资源和信息,剥夺了他们的平等机会。由于两者对社会秩序的理解差异,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
  3. 对“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的误解
    统治阶级更注重社会责任,认为民众应当按照社会规则和框架行动。然而,民众则更加关注自己的公民权利,尤其是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这种认知上的差距使得两者在政策、社会制度和公共事务上的立场更加对立,进而加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

打破阶级思维的束缚:认知素养的力量

《无界传播》致力于打破阶级思维的束缚,尤其是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之间的认知误区。我们认为,认知素养是帮助个体和群体突破固有阶层认知、跨越阶级壁垒的关键。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大众与精英都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视角,消解误解和偏见。

《无界传播》的工作方向包括:

  1. 推动信息流通与透明度
    我们倡导信息的自由流通与政府决策的透明化,希望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缩小官民认知鸿沟,让普通民众能够全面了解政策背景,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误解与不信任。
  2. 促进跨阶层对话与理解
    我们鼓励不同阶层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包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话。通过面对面的或书面的讨论,帮助社会各阶层了解彼此的困境和需求,从而促进认知融合与社会和解。
  3. 强化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筛选能力
    在信息过载的数字时代,我们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通过教育与实践,帮助大众识别信息中的观点与偏见,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做出理性、全面的判断。

结语:认知觉醒,突破阶级界限

《无界传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通过推动认知素养的提升,弥合官民认知鸿沟,打破社会中的阶级思维束缚。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倡导,帮助个体和群体跨越固有的认知框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角色,消除阶层之间的误解与对立,最终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平的社会。

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能够超越固有的阶级思维,跨越阶层与文化的界限,共同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就能朝着更加包容、理解和协作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认知觉醒不仅事关个体素养的提升,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Coventry University: The Turning Point in My Life

By Bi Yantao, Hainan University, China In a world increasingly shaped by...

Communication Without Borders Welcomes Cooperation

Communication Without Borders (CWB) is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latform designed to...

CWB:Bridging the Cognitive Divid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ublic

By Editorial Team of Communication Without Borders(CWB)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网民:教育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稳定

文 /毕研韬 微信视频号《在北京的方圆》6月24日发布短视频说,教育的本质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你个人的成败并不重要,你有没有受过委屈,(社会对)你公平不公平,这些都不重要。学校只教会我们一堆规矩。社会的稳定需要普通人去遵守这些规矩,但若想“成功”,恰恰相反——你不仅要懂明面上的规矩,还得熟知潜规则。这些“游戏的另一套规则”,如果父母没教你,也许是他们自己就不知道;你只能靠自己一点点去试错,去摸索。 视频引发了大量讨论,大多数评论表达了认同和欣赏,也有少量批评与讽刺。这很正常。李锐曾说,人的认知受到所处时代,个人知识、经历与道德水平四大因素的制约。当下中国社会的信息生态日益开放,自媒体的发展与重大事件频发,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反思:我们究竟从教育中获得了什么,又错过了什么? 有人说,中国已进入全民觉醒的时代。横向看,这或许仍有争议,但纵向看,这句话并不为过。在社会流动越来越困难、阶层固化越来越明显的当下,教育的真实功能也正日益显露出其复杂的两面性。 不可否认,教育的核心使命之一是传承与创造知识,但知识从来不是中性的,它既塑造个体的认知方式,也服务于某种社会结构的延续与合法化。借用马克思的语言,教育有两大功能:一是生产劳动力,二是复制生产关系。在这一意义上,教育不仅培养技术性人才,更在日常规训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听话的个体”和“稳定的秩序”。 学校教给我们的规矩,不仅是交通法规与文明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化的训练,使我们学会如何在现有体制中“生存”,却鲜有机会了解如何“改变”它。它教我们怎样写简历,却几乎不教我们如何评估一份劳动合同是否公平;它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却回避了关于社会阶层、权力结构与制度性不公的批判性讨论。 但时代正在发生变化,信息技术打破了知识垄断,也在悄然解构教育的单一权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应止步于“规范性塑造”,更应追求“批判性觉醒”。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合格的社会成员,更是能够理解、质疑乃至重构社会规则的能动性个体。 因此,我们既不应简单将教育妖魔化为“洗脑工具”,也不能继续盲目迷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单线逻辑。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是在传承与再生产之间,开辟出一条可以重新定义“命运”的可能路径。 教育是社会最温和的力量,也可能是最强大的革命性力量。它既可成为维护旧秩序的稳定器,也可以成为新秩序的孵化器。关键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否拥有“觉察的能力”和“重塑的勇气”。 Please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