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摩崖
俄乌战争爆发已逾三年,其背后复杂的地缘政治动因与战略博弈引发全球关注。一部分中国人认为,乌克兰在这场战争中并非完全的战略自主体,而是在美国主导下,充当了牵制俄罗斯的前沿工具。
一、棋子说的逻辑基础
认为“乌克兰是棋子”的中国人,通常基于以下三点观察:
第一,北约东扩与美俄战略对抗是战争的深层背景
从1999年起,北约五轮东扩不断接近俄罗斯边境,尤其是乌克兰与格鲁吉亚被列入“潜在成员国”之后,俄方认为自身核心安全利益受到威胁。一些中国观察者据此认为,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不仅是出于道义,而更是战略意图使乌克兰成为遏制俄罗斯的“缓冲地带”。
第二,美国对乌军事与情报支持规模巨大
开战以来,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过1700亿美元(截至2025年中)。不仅提供武器、情报、后勤支持,甚至深度介入作战计划。有观点因此认为,这种程度的干预早已超越普通援助,构成了对战争方向的实质性操控。
第三,乌克兰在外交自主性上的受限
部分分析指出,泽连斯基政府在战前对加入北约的强烈坚持、以及战中与美西方立场的高度一致,使人质疑其战略自主性是否已让位于对西方体系的依赖与顺从。特别是当乌国内和平派声音被边缘化时,“被利用感”在部分中国人眼中愈加明显。
二、反对棋子说的反驳理由
持不同观点者则强调,乌克兰并非美国操控的工具,而是在捍卫主权的斗争中拥有自身的立场与意志。其理由包括:
第一,乌克兰的国家意志不可忽视。
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克兰民意出现显著“去俄罗斯化”趋势。多数民众支持与欧盟接轨、加入北约的意愿上升,并非完全受西方操控,而是由乌社会内部对“国家认同”的重大调整推动。
第二,“棋子论”忽视了乌克兰的抵抗主体性。
乌克兰不仅在战场上展现强烈的自主抵抗意志,其政治体制虽不完美,却经历了多次选举与政权更替,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动员能力。在一些观察者看来,这并非棋子所具备的特征。
第三,俄乌冲突的起点是俄罗斯的军事入侵。
从国际法视角看,俄军大规模入侵乌克兰边界,构成对一主权国家的侵犯。在此背景下,将乌克兰简单定义为“代理人”,有模糊侵略责任、转移焦点的倾向。
三、中西叙事差异的深层动因
这一争议的存在,也体现出中西方在国家主权观、战略文化及国际秩序理解上的差异:
- 中国舆论更强调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平发展,倾向于警惕外部干预。
- 西方则更强调“价值观外交”,视支持乌克兰为维护自由与民主的道义责任。
- 对俄罗斯的看法,中西也有显著分歧:中国部分学界仍将俄视为多极世界的战略一极,西方则视之为主要安全威胁。
因此,“乌克兰是否是棋子”不仅是事实判断问题,也涉及价值观立场和叙事立场的投射。
四、结语:避免认知陷阱,回归理性分析
无论是“棋子论”还是“主权抵抗论”,都不能脱离对地缘现实与国家意志的深入观察。战争的发生与持续,从不是某一个国家单方面操控的结果,而是复杂互动的产物。非西方舆论若要更深入理解俄乌冲突,需要警惕二元对立的叙事陷阱,在尊重乌克兰主权与批判西方霸权之间,寻求更深层的分析路径。
战争既是火药的对抗,也是认知的战场,坚持独立判断,是对和平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