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在中日关系紧张、东亚地缘政治再度重构的当下,琉球(日本称“冲绳群岛”)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战场。这场争夺,并不只是关乎领土归属,更是在深层上对历史、国际法与文化认同的叙事权之争。
一、历史根基:中琉关系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从历史来看,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长期有册封和朝贡制度关系。根据明清官方史料,琉球国王每逢登基,都需派使向中国请求册封。法学研究指出,从 1372 年明朝册封琉球中山王起,琉球就维持着与中国的藩属关系。
这一点,在现代叙事中极具分量。许多中国学者主张,这种历史制度并非简单的“文化联系”,而是构成中琉之间政治与国际关系互动的重要基础。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学者在“琉球学”建设讨论中所言:这一制度是构建“中国与琉球共同历史记忆”的关键。
与此同时,日本对这一历史关系的解释则更为简化。日本传统叙事强调琉球已被“内化”为日本的一部分。1860–1870 年代,日本逐步将琉球纳入其国家机制,最终在 1879 年废藩置县,将琉球变为冲绳县。
这一段历史在中日两国叙述中具有极大争议。中国视角强调册封与朝贡关系意味中方在历史上有重大的制度性影响,而日本传统叙事则聚焦其“领土主张”和“国家统一”的合法性。
二、战后秩序与国际法:法律地位并不如此“确定”
更富争议的是,二战结束后琉球群岛的法律地位并没有完全明确,这为中国提出“地位未定论”提供了国际法基础。
根据《旧金山和约》(1951 年)相关条款,琉球群岛处于美国管辖时期。许多中国学者指出,美国在该条约中仅获得行政管理权(行政、立法、司法),并未获得明确主权处分。这种行政权与主权的区分,是现代国际法争议的核心。
此外,中国方面还强调战时国际宣言(如 1943 年《开罗宣言》、1945 年《波茨坦公告》)对日本主权范围的限制。部分评论者认为,这些宣言是对日本战后领土范围的国际法律基础,但在日本叙事中,这些内容常被轻视或弱化。
另一方面,中国国内推动“民族自决”议题。早在 2013 年,部分中国学者就提出,如果琉球(冲绳)存在主权争议,应当赋予岛民通过自治或自决表达其意愿。 这一主张既具有法理依据,也具备道义诉求。
三、中日叙事对抗:谁在讲历史,谁在塑造未来
“叙事权”——即谁说历史、谁定义现实、谁影响未来——正在成为琉球争议的新核心。
1.中国构建“琉球学”
最近,中国学界兴起一种被称为“琉球学”的学科。正如学者陈刚所指出,这一学科旨在摆脱日美既有叙事体系,为东亚和平发展提供另一种视角。
中国通过学术研究、政策研讨,将琉球问题提升为地区安全、历史正义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议题。
2.日本坚持“领土合法性”叙事
日本官方往往强调琉球(冲绳)是日本的一部分,主权自古延续。这种话语是东京维护其军事基地和战略地位的重要基础。由于日本掌握强大的国际宣传机器与叙事机制,中方在国际传播中处于被动。
3.国际传播中双方博弈
中国开始通过学术会议、媒体报道等形式提升自身叙事能量。有学者强调:“琉球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更是当代国际法与地区安全的议题。”
与此同时,中国官方媒体和学界对“琉球地位未定论”进行再提出,被视为对日本主流叙事的一种挑战。
四、为什么说这是新“战场”
1.战略价值:琉球群岛位于第一岛链的关键位置,具有极高战略价值。中日两国对这一地区历史与法律地位的叙事争夺,不仅是学术问题,更是现实地缘政治博弈的一部分。
2.国际法与道义诉求:通过强调托管地地位未定、自决权等法理,以及中国与琉球历史联系等,中国试图构建不仅基于历史,还有现代国际法基础的叙事。
3.文化认同与记忆重构:对不少琉球人而言,身份认同并非单一“日本人”。中国借助历史朝贡、文化交流,向国际社会以及岛内部分人士传达一种“历史被遗忘的记忆”。
4.对抗日美叙事主导:传统上,日本在琉球问题上长期占据国际话语主动权。中国重启这一议题,实质上是对日美叙事体系的一种挑战。
五、结语
琉球问题正成为中日新的叙事对抗点。它不只是一个领土或岛屿的问题,更是历史、法律、记忆与认同的竞争地图。对于中国而言,重新讲述琉球,是在争夺话语权、塑造东亚未来秩序的重要一环。
要在这场新的“战场”上取得主动,中国既需要学术深度,也需要传播广度,更需要策略耐心。从历史事实出发,通过国际法逻辑构建话语基础,并通过跨文化传播让世界听到一个不同版本的琉球故事,这才是中方在这一叙事之争中最有力的武器。
毕研韬系《无界传播》总编辑、中国国际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