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任后数次就中国与台海局势发表强硬表态,引发中日外交摩擦与国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要理解高市“强硬路线”的底层逻辑,必须将其放入日本的内政结构、地区安全格局、美日同盟机制以及高市个人政治路径的多重框架中进行系统分析。只有在这些脉络之中,才能避免情绪化判断,并实事求是地揭示此类言论背后的结构性动力。
一、地区安全结构的变化:从“外围冲突”到“直接威胁”的认知转变
日本防卫省自《防卫白皮书2021》起便持续强调中国军事力量快速发展、台海局势不确定性上升可能对日本周边安全造成直接影响。2022年版白皮书首次将“台湾稳定”列为“日本安全不可或缺”,并指出台海一旦发生武力冲突,“可能对日本的安全保障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表述均为公开、可查证的内容。
高市的发言本质上是对白皮书既有判断的进一步政治化表达:即把可能的台海危机从“区域事件”提升为“日本自身的生存风险”。这种“安全化”话语符合哥本哈根学派所谓 securitization的分析框架——通过言语把某议题定义为生存威胁,使政府获得更多动员空间。
换言之,高市的强硬言论并非孤立的个人态度,而是对日本官方安全评估的一种更激进的政治呈现。
二、美日同盟机制的结构性压力:对美国的“可信承诺”展示
近年来,美日同盟在东亚的功能愈加突出。2023年、2024年的美日“2+2”会谈文件均明确提及“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共同立场,强调双方将“提升一体化威慑与应对能力”。这一合作框架要求日本在关键地缘议题上与美国保持高度协调。
在此背景下,日本首相若强调“台海事态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其效果之一即是向美国展示“日本不会在关键时刻退缩”。这种表态不仅是地缘政治需要,更是同盟互动的信号机制:美国期望日本强化防卫能力,以分担地区压力,日本则通过高调表态争取更明确的美国安全承诺。
这种双向互动在同盟体系中是常见现象。高市的言论因此具有“向盟友展示责任”的功能,并非单纯情绪性表达。
三、国内政治逻辑:保守派路线的延续与首相权威建构
高市出身自民党强硬保守派,在修宪、加强防卫态势、强化国家主权叙事上立场鲜明。她的政治支持基础主要来自重视“国家安全”“自立防卫”的选民群体以及党内保守派议员联盟。
在日本政治中,新首相往往需要通过清晰的政策姿态来建立威信并稳固党内地位。尤其对保守路线的首相而言,在外交安全议题上展示“坚定不退缩”常被视为领导力和方向感的重要象征。
因此,高市的强硬言论还具有国内动员与党内巩固的功能。她通过突出中国与台海问题,将注意力集中到其擅长并具有话语优势的安全议题,从而强化自身政治正当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强硬姿态也会在日本内部引发不同声音,如部分经济界担忧对华关系紧张可能影响贸易与投资。这说明高市的言论同时承受内部利益集团之间的张力。
四、对中国的信号博弈:威慑、成本提升与战略沟通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往往通过公开表态来塑造对手的风险评估。日本政府多位官员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明确台海稳定的重要性,而高市的言论则进一步提高了表述强度,向中国发出威慑信号:任何武力冲突都会带来区域外溢效应,并可能牵动日本。
这种威慑并不意味着日本寻求对抗,而是试图通过抬高成本来降低冲突可能性。此逻辑可在多国外交实践中观察到,例如韩国在朝核危机中的“高风险提醒”策略。
但风险在于:强硬信号若缺乏沟通机制,可能被对手解读为敌意升级,从而进入“安全困境”。近年来中日之间因言论激化而出现的外交抗议、舆论对立和军事演训反制,就体现了这一困境的现实性。
换言之,高市言论的战略意图可能是遏制,但效果未必可控。
五、战后日本身份叙事的深层结构:从“专守防卫”向“积极安全保障”的转型
战后日本长期强调“专守防卫”,避免卷入域外冲突。然而,随着国际格局变化,2014年《集体自卫权解释》、202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均显示日本正在逐步扩大自身的安全角色。
高市的表态正嵌入这一结构性转型:通过强调安全威胁,从而为“更积极的安全政策”创造理由。其核心逻辑可概括为:若不改变战略姿态,日本将被动面对更复杂的地区格局。
这种身份转型的推进需要话语上的铺垫,而高市的强硬表述正具有“话语铺垫”的功能。
六、可能的影响与风险:外交、经济与战略稳定性的多重考验
- 短期外交冲击:中日外交部的立场声明与公开抗议已经显示,高调言论会引发短期紧张。双方舆论也更容易出现情绪化表达,降低沟通空间。
- 经济层面的外溢:中国长期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若战略紧张持续,日本企业可能面临市场准入、供应链评估与投资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经贸界的谨慎态度在多次公开意见中已有体现。
- 长期安全风险:高调威慑若被误读,可能导致军事活动频率与强度上升,提升意外冲突的概率。特别是在缺乏危机管理机制的情况下,任何擦枪走火都可能迅速升级。
因此,在展示强硬立场的同时,也必须维持沟通管道,避免将对抗推向不可逆状态。
七、结语:高市言论既是战略表达,也是政治逻辑的产物
综合来看,高市早苗对华强硬言论的底层逻辑包括六个互相嵌套的层面:
1.地区安全局势变化带来的“安全化”压力;
2.美日同盟机制需要的角色承担;
3.日本国内保守派政治动员需求;
4.对中国的威慑与成本提升;
5.战后日本国家身份的结构性调整;
6.高市作为新任首相建立权威的策略考量。
这些逻辑共同塑造了她的表态强度,并推动中日关系进入新的复杂阶段。
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某一句强硬言论本身,而是这些言论是否会转化为制度化的安全政策,以及双方能否在强硬姿态之外保留沟通空间。只有通过制度化沟通与风险管控,中日才可能避免陷入安全困境,实现持久稳定。
作者系《无界传播》总编辑、中国国际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