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每年发布《年度威胁评估》(Annual Threat Assessment, ATA),旨在向国会报告其所关注的国际安全与战略趋势,其中的涉华内容属于美方情报界内部评估与观点,而非客观事实本身。本文基于ATA 2025公开版本,对其中涉华内容进行梳理,并严格以“美方认为”“报告指出”等方式呈现其原始表述。
一、美方总体定位:从强调竞争到关注长期结构性互动
根据ATA 2025,美国情报界在涉及中国议题时,仍沿用“主要竞争对手”(major competitor)之描述,体现了美方从自身角度出发所关注的长期战略议题。
报告中提及,中国在科技、经济规模、部分产业链能力等方面的进展,是促使美方将竞争视为长期议题的重要背景之一。
报告强调,这种竞争并非短期变化,而是“结构性因素”在持续作用。
在总体框架上,美方的关注点与往年一致,主要聚焦于全球治理、区域局势和前沿科技等领域,并从这些维度观察中国角色的变化如何影响美国的战略利益。
二、科技与产业领域:美方关注“全球竞争格局变化”
科技领域在ATA 2025中占据重要篇幅。报告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可能影响全球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
报告显示,美方认为,科技和产业链的全球分布变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国际竞争态势。美方从自身战略需求出发,持续关注这些趋势可能对美国国内经济安全产生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报告所呈现的是“美方焦虑的来源与逻辑”,并不意味着其评估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的真实策略与长期目标。
三、地区局势观察:美方强调“关注与风险评估”
在区域安全议题上,ATA 2025延续了历年惯例,主要从“潜在突发事件”“地区紧张因素”“美方安全利益”等角度进行分析。
报告提到,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外交、经贸与安全政策,是美方持续观察的重点,但文件并未给出判断性结论,而是以“可能影响地区稳定”“美方持续关注”等较为谨慎的表述方式呈现。
在这一部分,报告强调的依然是美国的“风险感知”,而不是对中国政策的价值判断。
四、全球议题:美方更多关注“制度性影响力的提升”
在经济治理、发展合作、全球治理等领域,ATA 2025指出,中国在多边机构中的参与度持续提高,并在部分全球议题(如发展融资、数字经济、能源转型等)中发挥更大作用。
从美方角度看,这种变化意味着全球议题的议程设置方式在发生调整。报告认为,中国的立场和方案将在多个国际平台上继续产生影响力。
五、美方内部讨论的延续性:从年度评估看其关注焦点
综合近五年的 ATA 文件可知,ATA 2025 中涉华内容呈现以下延续性:
1.“关注科技与产业链”仍是核心主题。
2.“主要竞争对手”的表述未发生显著变化。
3.强调“结构性与长期性”成为美方的新叙述趋势。
4.对区域局势的观察方式更趋谨慎,并减少预测性判断。
可以看出,美方正在通过“竞争—合作—风险管理”三条线索来框定其对中国的总体认知。
六、需要注意的认识边界:美国报告≠国际客观事实
在阅读ATA 2025时,应明确以下边界条件:
1.该报告反映的是“美国情报界的风险观”,而非第三方的中立结论,其目的是向美国国会解释美国预算、战略和外交的必要性。
2.报告内容具有政策服务属性。美国情报界的评估通常会与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有所呼应。
3.报告使用大量“可能”“或许”等推测性语言。此类措辞不具备预测意义,不能视为事实判断。
4.报告中的涉华内容多基于美方的视角与利益判断,因此必须读出其“立场性”而非将其视为客观现实。
七、结语:从 ATA 2025看美方的关注方向
总体来看,《2025年年度威胁评估》表明,美国情报界对中国的观察重点在过去五年中逐渐定型:
技术、产业链、安全风险意识、全球治理角色,是美方最关注的四个方向。
必须强调,这些内容更多揭示的是美国的政策需求与思维框架,而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通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