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欧洲 俄罗斯为什么兵犯乌克兰?中国政府与民间的观点
欧洲

俄罗斯为什么兵犯乌克兰?中国政府与民间的观点

Share

文/毕研韬

2022年2月,俄军挥师乌克兰,打响了一场震撼全球的地缘政治战争。三年多过去,硝烟未散,伤痕累累,战争的根源仍是全球舆论争议的焦点。对于“俄罗斯为什么兵犯乌克兰”,中国社会——包括政府与民间——展现出不同层次、不同语调的认知回应。

一、中国政府:结构性安全焦虑与和平主义的结合

中国政府始终强调战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冷战后国际安全秩序失衡的结果。在中国外交部发言和官方媒体报道中,“北约东扩”“俄罗斯安全关切”“不应拱火激化矛盾”等表述屡屡出现。

从政策文件看,2023年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明确提出:“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这一立场强调对“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的尊重,认为俄方的战略焦虑不应被忽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并未公开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而是强调“中立劝和”“反对制裁”“尊重主权”的多边主义语言。换言之,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基于结构性分析框架,拒绝道德化“站队”,力图在地缘安全与国际法原则之间保持外交张力。

二、民间舆论:反美情绪下的“理解俄罗斯”主调

与政府的理性克制相比,中国民间舆论对战争根源的理解更具情绪色彩,尤其在战争初期呈现出强烈的“挺俄”倾向。

根据对社交平台的观察(微博、知乎、B站、公众号等),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中国民众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分布如下:

立场分类比例估算特征描述
明确支持俄罗斯约45%将俄罗斯视为反对西方霸权的“硬汉国家”
情感偏向俄罗斯但不激进约20%认为俄罗斯“情有可原”,但反对战争升级
理性中立、批评双方约20%认为冲突具有结构性复杂性,呼吁止战和谈
同情乌克兰、批评俄罗斯不超过10%强调主权原则与人道灾难,但在网络上偏弱势

这一比例说明: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在战争初期是“同情俄罗斯”的。许多人认为乌克兰是美国的“战略棋子”,是北约东扩的牺牲品。普京被视作对抗西方干涉的代表人物,某种程度上成为“反霸权”的象征性投射。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起,随着战争长期化、伤亡剧增,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外溢影响,中国网民的态度逐渐从激情转向理性,中立与复杂认知的声音逐步上升

三、信息结构的影响:中国看法的背后逻辑

中国民众对俄乌战争的看法,并非出于“亲俄”或“反乌”本身,而是更深层的反美叙事框架在起作用。

过去20年中,美国主导的干预战争(如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在中国媒体与舆论中被持续呈现为“虚伪的民主扩张”,形成了强烈的“西方伪善感”与“安全焦虑共鸣”。因此,当俄罗斯以安全为由对乌克兰动武时,许多中国人将之理解为“不得不还手”的战略自卫,而非赤裸裸的扩张主义。

此外,乌克兰自2014年颜色革命以来,在中国舆论中往往被标签化为“亲西方阵营一员”,其国家稳定性与政府正当性受到质疑。总统泽连斯基的喜剧演员背景也被不少网民讥讽,进一步削弱了“受害者同情效应”。

四、理性中立的空间正在扩展

尽管“支持俄罗斯”在民间长期占据主导,但随着战争拖延、全球危机加深,一批理性声音开始获得更多共鸣。他们关注平民苦难、战争代价、全球治理困境,并呼吁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非陷入“对抗性叙事”的泥沼。

这些声音多出现在高校圈层、媒体评论人、自媒体知识分子中,主张中国应在“全球南方”和“秩序改革”之间寻求外交平衡,重申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所有大国的强权行为保持警惕。

结语:战争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场认知考验

俄乌战争不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更是全球秩序的断裂带。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既是一场对国际关系基本结构的判断,也是一次国家战略自主性的体现

政府的冷静不选边,民间的情绪多投射,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对俄乌战争的复杂认知图谱。未来,若和平无法达成,地缘对抗升级,中国民间的“理解俄罗斯”情绪能否持续,是否会转化为更宏观的战略清醒,仍有待观察。

毕研韬系《无界传播》总编辑、国际传播专家。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如西方与中国角色互换,西方还会打压俄罗斯吗?

答案:不会。若完全置身于当下中国的位置,那么西方对俄政策将以合作与调停为主,而非全面打压。 文/ChatGPT + 毕研韬 一、逻辑前提:角色彻底互换的含义 所谓“角色互换”,并非仅是地理位置调换,而是整体战略身份与价值框架的置换: 换言之,若西方成为今天的“中国”,它们就必须以中国的逻辑来处理俄乌冲突。 二、价值观与战略目标的改变 三、政策选择的合理路径 在角色彻底互换后,“西方=中国”的政策路径应当是: 四、结果推演 由此可见,如果西方真的处于中国的位置:...

中国经济放缓,会加速西方“去中国化”吗?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正引发全球关注,西方‘去中国化’战略会因此加速吗?本文从供应链、投资流向与技术反制三方面进行解析。 文/唐摩崖 一、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至2.8%,其中房地产投资同比下滑11%,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三个月位于49.1的收缩区间。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愈加显著,西方国家在供应链安全和产业自主方面的战略调整加速。然而,实际的“去中国化”进程受到市场规律、产业现实和成本考量的显著制约。 二、供应链多元化加速推进,但面临客观瓶颈 在贸易摩擦与经济放缓的双重压力下,跨国企业正积极推动产能分散。例如,惠普公司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90%的北美销售产品转移至中国以外生产,苹果公司亦将30%的iPhone组装产能迁至印度。 这种调整主要集中于终端制造环节,而上游产业链仍高度依赖中国。世界贸易组织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占据全球中间品贸易28%的份额。 转移过程遭遇的现实挑战不容忽视:越南面临8000兆瓦的工业用电缺口,印度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物流成本增加35%。 三、直接投资流入承压,但未出现净流出 资本流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净流入45亿美元,创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 2025年上半年,外资态势呈现分化:制造业领域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如电子设备行业降幅达18%),而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领域外资同比增长12%。...

European Media Freedom Act: A New Global Benchmark in Media Governance

The European Union’s first legally binding media freedom regulation takes effect, ushering...

欧洲媒体自由法,全球媒体治理新标杆

欧盟首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欧洲媒体自由法》生效,开创全球媒体治理新纪元。 文/《无界传播》编辑部 2025年8月8日,欧盟历史性地推出了第一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媒体自由法规——《欧洲媒体自由法》(European Media Freedom Act,EMFA)。这不仅是欧洲媒体治理的重大突破,更为全球,尤其是媒体生态复杂多样的亚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EMFA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媒体自由从“软治理”提升为硬核法律保障,明确限制政治和资本对新闻编辑的干预,推动媒体所有权透明,设立跨国监督机构,确保法规落地执行。这部法规给欧洲媒体穿上了“防弹衣”,让它们在数字浪潮和政治风暴中,能够更坚定地捍卫独立与多元。 对亚洲而言,EMFA不仅是一个法律范本,更是催生变革的火种。亚洲媒体环境错综复杂,言论空间既充满活力,也面临多重挑战。EMFA展示了一个鲜活的案例:用法治保障媒体自由,促进信息透明和多元表达,是维护社会开放与认知多样性的关键路径。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网络监管与言论自由,EMFA的实践经验无疑为亚洲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无界传播》团队坚信,媒体自由不仅是新闻人的权利,更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我们期待EMFA能在亚洲引起共鸣,激发更多国家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媒体法治保障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传播环境。 Please follow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