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无界传播》高度关注台湾议题,欢迎加入
亚洲

《无界传播》高度关注台湾议题,欢迎加入

Share

文/《无界传播》编辑部 北京时间2025年8月22日更新

台湾问题是《无界传播》的重点观察对象之一。自2025年2月14日至2025年8月22日,《无界传播》共发表了11篇有关台湾的文章,数量仅次于中国事务、中美关系这两个话题。事实上,在中美关系的讨论文章中,也有多篇涉及台湾因素。

这10篇涉台文章可大致分成四类:认知战(2篇)、军事安全(3篇)、美国的台湾政策(3篇)、台湾政治与文化(2篇)。具体信息如下:

一、认知战与传播战略类(2篇)

  1. 台湾成立认知战研究中心   2025-02-18

台湾成立“认知战研究中心”,表明台湾将认知领域纳入安全体系。

2.灰色地带冲突:从台湾汉光演习看台海认知博弈困境  2025-07-02

相关演习被解读为“受害者叙事”的舞台布设,旨在引发国际关注、绑定盟友,同时引导国际媒体对台海局势的单向感知。

二、安全与军事局势类(3篇)

3.解决台湾问题最终是西藏模式吗? 2025-03-28

探讨是否可能“借鉴历史统一路径”,但认为“去文化整合”的模式不具现实适用性,更多是国际话语中的“恐吓想象”。

4.台海战争的三种结局 2025-05-22

一是有限冲突后和平统一;二是长期对峙与维持现状;三是外力干预导致冲突外溢。

5.社会韧性:台湾的安全护盾?2025-07-18

台湾通过提升“社会韧性”,将整体社会的应变与复原能力视为对抗混合威胁、维护安全的重要“盾牌”。

三、美国政策与国际话语类(3篇)

6. 美国权威专家警告:特朗普应遏制台湾 2025-05-04

来自战略界内部的美国专家也已开始呼吁“不要被台湾拖入战争”,主张约束“台独挑衅”。

7. 统一与和平:特朗普是指台湾吗? 2025-05-16

特朗普有关“统一”的表态被分析为模糊战略的一部分,其背后是共和党对台政策正在“去模糊化”。

8. 一直误判台海,华盛顿到底错在哪? 2025-05-18

美国长期误判中国战略耐性与底线,将对台政策建立在“制度性误解”之上。

四、岛内文化与政治氛围类(2篇)

9. 靡靡之音?邓丽君在中国大陆的地位 2025-02-19

虽然邓丽君最初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大陆被批评为“靡靡之音”,但她甜美悠扬的歌声最终赢得了广泛民众的喜爱,成为跨时代的文化象征与心灵慰藉,映射出那个时代对自由与情感释放的渴望。

10.龙应台:台湾的时间不多了 2025-04-05

龙应台发出“时间不多了”的警告,反映岛内文化精英阶层的焦虑。文章认为此类观点表面上是文化焦虑,实则折射的是对“美国保护承诺”逐渐不再确定的集体不安。

11.“大罢免”失败,彰显台湾民主深层逻辑 2025-07-26

7月26日的罢免投票不仅是一场政治事件,更是对台湾民主韧性与理性底色的深刻检验。它提醒我们,民主的力量并非来自权力的频繁更迭,而根植于完善的制度设计与公民理性的有机结合,这正是民主得以稳健前行的坚实基石。

五、小结

《无界传播》以“认知脱嵌”为底层逻辑,其涉台文章着力于结构性理解与认知机制解构。在台湾议题上,未来完全可以建立具有学术穿透力与传播辨识度的“无界视角”,成为观察台海事务的“第三只眼”。

《无界传播》不预设立场地诚邀全球关注台湾议题者参与交流,共同维护台海和平。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王沪宁论中美外交风格差异

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沪宁日记《政治的人生》,他在该书第116页写道: 注:“[外交]”是《无界传播》编辑加的。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更新版)

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17时更新 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教育部已批准建设 453个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分布在 18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2月23日)。 这些是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际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还自行批准培育了若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需要明确的是,这453个机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培育基地(42个) 培育基地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二、备案中心(411个) 备案中心数量庞大,但形式多样,实体化程度差异显著: 从宏观上看,教育部备案的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为中国加强对外认知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与智力支撑。然而,从建设质量上看,真正具有可持续研究能力和独立运作条件的实体机构仍显不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在数量之外,更加注重实体化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

中国新型大学试验:福耀科技大学会成功吗

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分别代表两种新型大学探索,是否也会遭遇两种不同的命运? 文/毕研韬 中国高校正处在制度转型的关口:过度行政化,学术自治受限,难以灵活回应产业与社会需求。如何突围,成为摆在改革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南方科技大学与福耀科技大学,恰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新型大学探索:一个理念超前却遭遇折戟,一个顺势而为引发社会期待。 一、南科大的超前试验 南方科技大学自 2007 年筹建以来,明确提出“去行政化、教授治校、国际化培养”的理念,意在打破传统高校的官本位逻辑。它尝试自主招生、强调教授治校、推动国际合作,目标是打造一个与全球顶尖大学接轨的学术共同体。 但这一试验过于超前。社会对绕开高考的招生方式缺乏认同,舆论质疑不断,监管部门也难以放任制度突破。最终,南科大纳入公办体系,其制度创新的锋芒被削弱。经验表明:先进理念如果与社会认知和制度土壤脱节,往往难以生根发芽。 二、福耀科大的顺势登场 与南科大的路径不同,2025 年开学的福耀科技大学,强调“小而精、面向产业、服务国家战略”。其治理结构采用理事会制,资金来源于企业家捐赠和慈善基金,政府则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企业+政府+教育”的三元合作模式。 福耀科大的出现正值社会认知的成熟期:公众已普遍意识到行政化高校的弊端,产业界迫切需要与高校深度对接,政府亦鼓励多元办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福耀科大的探索不仅没有超前,反而切合了产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与政策扶持。...

中国各地已建成国际传播中心212家

文/毕研韬 BJT 2025-09-04 7:50发布 据北京一位同行在公开会议上透露,截至2025年8月20日,中国各地已正式成立国际传播中心212家,另外还有9家正在筹建或即将挂牌,总计221家。 在221家中,省级(自治区、直辖市)40家,占比18%;副省级7家,占比3%;地市级103家,占比47%;县(区)级59家,占比27%;村级/功能区3家,占1%;海外联络中心9家,占比4%。 据笔者了解,中国各省正在加速在境外布局,建立更多海外工作站或海外联络中心。笔者预判,这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国际应激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