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2022年2月,俄军挥师乌克兰,打响了一场震撼全球的地缘政治战争。三年多过去,硝烟未散,伤痕累累,战争的根源仍是全球舆论争议的焦点。对于“俄罗斯为什么兵犯乌克兰”,中国社会——包括政府与民间——展现出不同层次、不同语调的认知回应。
一、中国政府:结构性安全焦虑与和平主义的结合
中国政府始终强调战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冷战后国际安全秩序失衡的结果。在中国外交部发言和官方媒体报道中,“北约东扩”“俄罗斯安全关切”“不应拱火激化矛盾”等表述屡屡出现。
从政策文件看,2023年中国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明确提出:“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应当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这一立场强调对“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的尊重,认为俄方的战略焦虑不应被忽视。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并未公开支持俄罗斯军事行动,而是强调“中立劝和”“反对制裁”“尊重主权”的多边主义语言。换言之,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基于结构性分析框架,拒绝道德化“站队”,力图在地缘安全与国际法原则之间保持外交张力。
二、民间舆论:反美情绪下的“理解俄罗斯”主调
与政府的理性克制相比,中国民间舆论对战争根源的理解更具情绪色彩,尤其在战争初期呈现出强烈的“挺俄”倾向。
根据对社交平台的观察(微博、知乎、B站、公众号等),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中国民众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分布如下:
立场分类 | 比例估算 | 特征描述 |
明确支持俄罗斯 | 约45% | 将俄罗斯视为反对西方霸权的“硬汉国家” |
情感偏向俄罗斯但不激进 | 约20% | 认为俄罗斯“情有可原”,但反对战争升级 |
理性中立、批评双方 | 约20% | 认为冲突具有结构性复杂性,呼吁止战和谈 |
同情乌克兰、批评俄罗斯 | 不超过10% | 强调主权原则与人道灾难,但在网络上偏弱势 |
这一比例说明:中国社会的主流情绪在战争初期是“同情俄罗斯”的。许多人认为乌克兰是美国的“战略棋子”,是北约东扩的牺牲品。普京被视作对抗西方干涉的代表人物,某种程度上成为“反霸权”的象征性投射。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起,随着战争长期化、伤亡剧增,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外溢影响,中国网民的态度逐渐从激情转向理性,中立与复杂认知的声音逐步上升。
三、信息结构的影响:中国看法的背后逻辑
中国民众对俄乌战争的看法,并非出于“亲俄”或“反乌”本身,而是更深层的反美叙事框架在起作用。
过去20年中,美国主导的干预战争(如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在中国媒体与舆论中被持续呈现为“虚伪的民主扩张”,形成了强烈的“西方伪善感”与“安全焦虑共鸣”。因此,当俄罗斯以安全为由对乌克兰动武时,许多中国人将之理解为“不得不还手”的战略自卫,而非赤裸裸的扩张主义。
此外,乌克兰自2014年颜色革命以来,在中国舆论中往往被标签化为“亲西方阵营一员”,其国家稳定性与政府正当性受到质疑。总统泽连斯基的喜剧演员背景也被不少网民讥讽,进一步削弱了“受害者同情效应”。
四、理性中立的空间正在扩展
尽管“支持俄罗斯”在民间长期占据主导,但随着战争拖延、全球危机加深,一批理性声音开始获得更多共鸣。他们关注平民苦难、战争代价、全球治理困境,并呼吁中国在劝和促谈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非陷入“对抗性叙事”的泥沼。
这些声音多出现在高校圈层、媒体评论人、自媒体知识分子中,主张中国应在“全球南方”和“秩序改革”之间寻求外交平衡,重申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所有大国的强权行为保持警惕。
结语:战争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场认知考验
俄乌战争不仅是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更是全球秩序的断裂带。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理解这场战争的根源,既是一场对国际关系基本结构的判断,也是一次国家战略自主性的体现。
政府的冷静不选边,民间的情绪多投射,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对俄乌战争的复杂认知图谱。未来,若和平无法达成,地缘对抗升级,中国民间的“理解俄罗斯”情绪能否持续,是否会转化为更宏观的战略清醒,仍有待观察。
毕研韬系《无界传播》总编辑、国际传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