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过去十年,台湾的人口、产业、国际观、两岸认知都在同时转向,一个全新的台湾已经浮现。
一、人口断层与老龄化挑战
根据台湾当局统计,截至 2025 年 10 月,台湾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 19.9%,逼近“超高龄社会”门槛。
与此同时,台湾总人口已连续多年自然负增长,新生儿数持续下滑。
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 23% 的老年人(65 岁以上)选择独居,这对社会支持体系、社区照护形成巨大压力。
这种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的趋势,一方面是制度性挑战(如养老、医疗、照护体系的重构);另一方面,对社会文化和家庭结构也是深刻考验。
二、移工成为劳动力常态化组成
近年来,台湾对外籍劳动力(移工)的依赖越来越深,特别是在基础产业和社会照护领域。移工数量显著上升,成为台湾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常态化不仅是劳动力市场的应对机制,也带来福利、权益与融合新课题。如何保障移工的劳动条件、促进社会融合,成为政策与公共认知中亟需关注的问题。
三、科技产业与全球战略定位
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持续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核心,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地缘政治博弈强化了其关键地位。面对中美竞争、技术自主与国际合作之间的博弈,台湾不断通过产业布局(如跨国晶圆厂)、政策调适(科技与安全协同)来回应外部压力。
这种经济-战略联动,使得台湾普通民众对自己在全球体系中的角色认知发生转变:不再仅是一个“小岛经济体”,而是全球科技链中不可忽视的关键节点。
四、国际观的深化与分层
过去十年,台湾公众对国际议题的关注大幅提升。诸如俄乌战争、全球供应链重组等全球事件,逐渐成为岛内舆论讨论的重要话题。
与此同时,不同群体构建了分层的国际视角:
轻世代倾向于全球价值认同,更关注民主、气候、性别等跨国议题。
政治与安全讨论中,也有人强调与美日盟友的合作,但也有人主张战略自主与平衡。
再加上科技产业的全球连接,台湾社会日益意识到自身在国际体系中的重要性,这种认知从内向走向“世界投射”。
五、两岸关系认知:从互动到风险主导
两岸关系在台湾社会中的感知正在深刻转变:
1.直接交流减少:台湾与大陆的学术、民间、商务交流明显收缩,使得不少人的对岸认知更多通过媒体和网络构建。
2.安全认知提升:公众对两岸关系的理解,越来越交织于全球地缘政治框架(如中美竞争、区域联盟)。风险判断成为主流视角,而不仅是经济或文化连接。
3.经济关联与政治分离并存:即使经贸仍有依存,许多人的认同、未来愿景、安全焦虑却与之脱钩。这种“经贸连接+认知隔离”的结构,在认同与风险管理之间制造了张力。
六、多元价值与参与治理的新模式
在价值观层面,台湾的多元化趋势尤为明显。性别平权、 LGBTQ+ 议题在法律与社会层面都有所进展,“平等”越来越被广泛纳入主流话语。
另一方面,台湾在数字治理与公民参与上走在前列。政府借助线上平台、公民咨询机制,将更多社会边缘群体和年轻人纳入公共事务讨论。这种治理方式,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体现,也重构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新关系。
结语:面向未来的三大思考
1.养老与照护体系重构:面对快速老龄化,台湾未来需要更全面、可持续的养老与社区照护制度。
2.国际定位与安全策略的平衡: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中,台湾如何保持开放合作,同时提升战略自主性?
3.两岸关系认知的再塑造:面对风险认知与经济依存并行的现实,如何推动一种更理性、共识基础更广泛的对话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