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界传播》信息中心 北京时间2025年9月23日17时更新
近年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报道,截至2022年底,中国教育部已批准建设 453个区域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分布在 186所高校(中国社会科学网,2024年2月23日)。
这些是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实际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厅还自行批准培育了若干区域国别研究机构。
需要明确的是,这453个机构在性质上并不完全相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培育基地(42个)
培育基地是教育部重点扶持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它们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独立性更强:往往以研究院或研究所的形式存在,具备独立的办公空间和运行机制。
- 研究团队完整:拥有相对固定的研究人员队伍和学科带头人。
- 政策与经费支持:获得专项经费或政策倾斜,研究成果更容易进入国家决策视野。
二、备案中心(411个)
备案中心数量庞大,但形式多样,实体化程度差异显著:
- 虚拟中心居多:不少备案中心只是依托某院系或学科的研究团队,以平台名义备案,缺乏独立的编制和专职人员。
- 活动依托学院:其学术活动往往依赖于原有学院的行政和学科资源,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研究机制。
- 研究方向分散:研究议题覆盖广泛,但深度和系统性相对有限。
从宏观上看,教育部备案的453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为中国加强对外认知和国际传播提供了广泛的学术与智力支撑。然而,从建设质量上看,真正具有可持续研究能力和独立运作条件的实体机构仍显不足。未来,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在数量之外,更加注重实体化和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网. 《我国已建成453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2024年2月23日. https://www.cssn.cn/qygbx/202402/t20240223_5734557.shtml
- 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建设概况》, 2024年. https://sti.sysu.edu.cn/iirs/zh-hans/article/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