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兰德公司(RAND)2025年发布报告《China’s Lessons from the Russia-Ukraine War: Perceived New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an Emerging Model of Hybrid Warfare》,系统梳理了中共与解放军从俄乌战争中提炼的认知、策略与能力调整方向
作者(Howard Wang、Brett Zakheim)基于中方官方与半官方论述、军事学术圈分析等公开资料,指出中国并非简单照搬俄方模式,而是在理解战争动力后形成一套“混合化战争”学习路径与若干战略性机会认知。以下为本文对该报告主要观点的凝练与评述。
一、核心判断:中方视俄乌为“教科书式”的经验库,但重点是可借鉴的“机会”而非复制的战术
报告强调,中共与解放军将俄乌战争视为一场长期、分阶段、包含常规与非常规要素并行的范例。北京从中看到三类可利用机会:削弱对手联盟意志、通过非对称手段摆脱传统劣势、利用信息与经济杠杆,分化外部舆论,并降低潜在制裁的协调度与执行力度。换言之,中国更关注战略机会的制度化利用,而非单纯模拟俄罗斯的战争方式。
二、新的“混合战争”模型:技术、信息与经济工具的协同运用
兰德指出,中方正在构建一种“混合化战争”模型,其特征是:高度整合网络/电子战、信息作战、经济杠杆与法律/舆论工具,同时间接配合常规与准军事手段。该模型强调在冲突早期同步运用非军事工具与军民双用资源,形成跨域放大效应,降低直接军事对抗成本,同时为可能的常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报告认为这是一种“跨域融合”的作战思路。
三、军事准备的长期化与耐力竞赛
与俄乌战争显示出的“消耗—复苏”循环相呼应,兰德判断中国将更加重视为长期、高消耗冲突做准备。这包括补强弹药储备、建立更有弹性的后勤与工业基础、以及提升空天与海上持续作战能力。报告提示,这种长期化视角会推动解放军与中国国防工业在能力取舍上偏好“可持续投入”而非追求一次性技术突破。
四、联盟与遏制策略的政治-认知层面研究
报告强调,中方从俄乌战争中学到的另一条教训是:外交与信息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手联盟的意志与协调。中国可能通过经济联系、政治影响力与认知操作(包括信息渗透与舆论引导)来试探并分化美国及其盟友的响应,从而在冲突发生时降低外部干预力度。兰德提醒,这对美国与其盟友提出了如何增强联盟韧性与抗诱惑能力的新要求。
五、技术自主与反制能力的双重推进
报告指出,俄乌战争暴露了先进传感器、无人系统、网络与电子战在现代冲突中的重要性。中国因此加速推动技术自主(特别是半导体、通信、AI 与自主系统),同时发展对抗手段以削弱对手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兰德认为,这将加剧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并推动军事技术的“国产替代”与国产化布局。
六、对美方的政策含义(兰德的建议性结论)
基于对中方学习轨迹的分析,兰德向美国政策制定者提出若干应对方向:一是强化与盟友的战略协调与供应链韧性,提高在长期冲突中的资源与工业持续供给能力;二是提升信息防护与公民社会的抗干扰能力,减少认知战与影响操作的效果;三是优化战力结构,兼顾短期机动性与长期消耗能力;四是通过外交与经济工具降低对手利用“非军事战略机会”的空间。总体上,兰德强调既要准备好抵御混合策略,也要避免仅以传统军事手段回应所有挑战。
七、评估与扩展思考(前瞻)
兰德的报告具有重要价值:它从中方视角出发,揭示了对手如何“学习战争”,从而为战略对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启示。需要注意的是,中方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制度约束、技术供给、国际反制与国内政治计量都会影响这些学习能否变为可实施的战略。
未来观察重点应包括中国在信息战与经济杠杆运用上的制度化程度、军事后勤与现行体制的调整,以及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供给端变化。对策上,美方与盟友既要提升军事威慑,也应在外交、技术与制度层面构建更坚固的“阻抗带”。
结语:兰德的这份报告为理解中国在俄乌战争后可能采取的战略与能力调整提供了系统框架。其核心提醒是:未来对抗更可能呈现“混合化、长期化、跨域融合”的特征。为此,单靠传统单一工具无法有效应对,需要在军事、技术、联盟与认知层面同步构建长期应对能力。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