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兰德智库:中国从俄乌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亚洲欧洲

兰德智库:中国从俄乌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Share

文/毕研韬

兰德公司(RAND)2025年发布报告《China’s Lessons from the Russia-Ukraine War: Perceived New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an Emerging Model of Hybrid Warfare》,系统梳理了中共与解放军从俄乌战争中提炼的认知、策略与能力调整方向

作者(Howard Wang、Brett Zakheim)基于中方官方与半官方论述、军事学术圈分析等公开资料,指出中国并非简单照搬俄方模式,而是在理解战争动力后形成一套“混合化战争”学习路径与若干战略性机会认知。以下为本文对该报告主要观点的凝练与评述。

一、核心判断:中方视俄乌为“教科书式”的经验库,但重点是可借鉴的“机会”而非复制的战术

报告强调,中共与解放军将俄乌战争视为一场长期、分阶段、包含常规与非常规要素并行的范例。北京从中看到三类可利用机会:削弱对手联盟意志、通过非对称手段摆脱传统劣势、利用信息与经济杠杆,分化外部舆论,并降低潜在制裁的协调度与执行力度。换言之,中国更关注战略机会的制度化利用,而非单纯模拟俄罗斯的战争方式。

二、新的“混合战争”模型:技术、信息与经济工具的协同运用

兰德指出,中方正在构建一种“混合化战争”模型,其特征是:高度整合网络/电子战、信息作战、经济杠杆与法律/舆论工具,同时间接配合常规与准军事手段。该模型强调在冲突早期同步运用非军事工具与军民双用资源,形成跨域放大效应,降低直接军事对抗成本,同时为可能的常规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报告认为这是一种“跨域融合”的作战思路。

三、军事准备的长期化与耐力竞赛

与俄乌战争显示出的“消耗—复苏”循环相呼应,兰德判断中国将更加重视为长期、高消耗冲突做准备。这包括补强弹药储备、建立更有弹性的后勤与工业基础、以及提升空天与海上持续作战能力。报告提示,这种长期化视角会推动解放军与中国国防工业在能力取舍上偏好“可持续投入”而非追求一次性技术突破。

四、联盟与遏制策略的政治-认知层面研究

报告强调,中方从俄乌战争中学到的另一条教训是:外交与信息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对手联盟的意志与协调。中国可能通过经济联系、政治影响力与认知操作(包括信息渗透与舆论引导)来试探并分化美国及其盟友的响应,从而在冲突发生时降低外部干预力度。兰德提醒,这对美国与其盟友提出了如何增强联盟韧性与抗诱惑能力的新要求。

五、技术自主与反制能力的双重推进

报告指出,俄乌战争暴露了先进传感器、无人系统、网络与电子战在现代冲突中的重要性。中国因此加速推动技术自主(特别是半导体、通信、AI 与自主系统),同时发展对抗手段以削弱对手在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兰德认为,这将加剧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并推动军事技术的“国产替代”与国产化布局。

六、对美方的政策含义(兰德的建议性结论)

基于对中方学习轨迹的分析,兰德向美国政策制定者提出若干应对方向:一是强化与盟友的战略协调与供应链韧性,提高在长期冲突中的资源与工业持续供给能力;二是提升信息防护与公民社会的抗干扰能力,减少认知战与影响操作的效果;三是优化战力结构,兼顾短期机动性与长期消耗能力;四是通过外交与经济工具降低对手利用“非军事战略机会”的空间。总体上,兰德强调既要准备好抵御混合策略,也要避免仅以传统军事手段回应所有挑战。

七、评估与扩展思考(前瞻)

兰德的报告具有重要价值:它从中方视角出发,揭示了对手如何“学习战争”,从而为战略对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启示。需要注意的是,中方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制度约束、技术供给、国际反制与国内政治计量都会影响这些学习能否变为可实施的战略。

未来观察重点应包括中国在信息战与经济杠杆运用上的制度化程度、军事后勤与现行体制的调整,以及中美在关键技术领域的供给端变化。对策上,美方与盟友既要提升军事威慑,也应在外交、技术与制度层面构建更坚固的“阻抗带”。

结语:兰德的这份报告为理解中国在俄乌战争后可能采取的战略与能力调整提供了系统框架。其核心提醒是:未来对抗更可能呈现“混合化、长期化、跨域融合”的特征。为此,单靠传统单一工具无法有效应对,需要在军事、技术、联盟与认知层面同步构建长期应对能力。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琉球“新战场”:本质是中日叙事权之争

文/毕研韬 在中日关系紧张、东亚地缘政治再度重构的当下,琉球(日本称“冲绳群岛”)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战场。这场争夺,并不只是关乎领土归属,更是在深层上对历史、国际法与文化认同的叙事权之争。 一、历史根基:中琉关系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从历史来看,琉球王国与中国(明清)长期有册封和朝贡制度关系。根据明清官方史料,琉球国王每逢登基,都需派使向中国请求册封。法学研究指出,从 1372 年明朝册封琉球中山王起,琉球就维持着与中国的藩属关系。  这一点,在现代叙事中极具分量。许多中国学者主张,这种历史制度并非简单的“文化联系”,而是构成中琉之间政治与国际关系互动的重要基础。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海问题研究中心》学者在“琉球学”建设讨论中所言:这一制度是构建“中国与琉球共同历史记忆”的关键。 与此同时,日本对这一历史关系的解释则更为简化。日本传统叙事强调琉球已被“内化”为日本的一部分。1860–1870 年代,日本逐步将琉球纳入其国家机制,最终在 1879 年废藩置县,将琉球变为冲绳县。 这一段历史在中日两国叙述中具有极大争议。中国视角强调册封与朝贡关系意味中方在历史上有重大的制度性影响,而日本传统叙事则聚焦其“领土主张”和“国家统一”的合法性。...

号外!美国“28点俄乌和平方案”核心要点

美国提出的”28点俄乌和平方案“目前备受争议。 文/毕研韬 一、方案性质与当前状态 2025年1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交了一份“28点俄乌和平方案”。据多家媒体报道,这项方案系美俄双方特使斡旋下形成的,并获得了特朗普总统的支持。方案涵盖乌克兰和平、安全保障、欧洲安全以及美俄/美乌未来关系。 目前,该方案尚未被乌克兰正式接受。特朗普曾公开设定 11月27日 为接受最后期限。 俄罗斯方面表示愿进行实质性谈判,但强调对细节还需深入讨论。 对此,泽连斯基称乌克兰面临艰难抉择,但强调尊严与自由是底线。 同时,欧洲盟友对方案中某些条款 (如领土、裁军) 表示强烈保留。...

毕研韬:中日目前的紧张关系将如何收场?

中日关系再次进入一种微妙而坚硬的状态:并非对抗到临界点,却始终难以回归稳定。表面上,两国的摩擦集中在东海、台海与技术管制等具体议题,但其背后是区域安全结构、经济链条重组与国内政治变迁交织而成的复合性紧张。这一局势将如何收场?答案不会是某个戏剧性的转折,而是一个长期化、分层次、动态均衡的过程。 一、结构性矛盾决定紧张关系的持久性 中日关系的核心张力来自结构,而非事件。 其一,东亚安全结构正在重新调整。日本的安全政策正由“专守防卫”向“有限进攻能力”转变,与美国在前沿部署上的协同不断增强。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其在西太方向面临一个战略上更主动的近邻,而这种变化无法在短期内逆转。 其二,两国经济关系正在经历“部分脱敏”而非“全面脱钩”。日本对中国市场和制造链依赖仍深,但在半导体设备、高端制造材料等关键领域,正在强化管制、分散风险。技术层面的竞争性正在加深,从而削弱了以往的互信基础。 其三,国内政治趋向强化了对抗性预期。在日本,自由民主党内部的保守派在对华议题上影响力更大;在中国,周边安全态势使战略警觉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背景。双边政治结构都在收紧窗口,这使双方缺乏推动关系转好的强烈动机。 结构性因素的共同结果是:中日关系很难快速缓和,也不太可能走向失控。 二、安全领域的摩擦将进入“可控紧张”模型 未来数年,两国在东海与台海周边的安全接触将维持高频度。东海问题本身已从“领土争议”转向“日常化摩擦管理”,双方海空力量的接触是结构性的。这种摩擦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周期性升温,例如演训规模变化、侦巡频率上升;二是刻意维持不失控,双方均不愿让危机升级到军事冲突。 台海问题将是安全紧张的核心变量。随着日本在此议题上从“情势关注”转为“参与风险评估”,中国需要将日本视为潜在但不确定的局部参与者。这种“半参与”角色,会让中日安全关系更加敏感,但也促使双方强化危机沟通机制,以避免误判。 因此,中日的安全紧张更像一种“结构性噪音”:持续存在,但被双方控制在可管理区间内。 三、经济关系将经历再平衡,而非走向对立...

过去十年,台湾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文/毕研韬 过去十年,台湾的人口、产业、国际观、两岸认知都在同时转向,一个全新的台湾已经浮现。 一、人口断层与老龄化挑战 根据台湾当局统计,截至 2025 年 10 月,台湾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 19.9%,逼近“超高龄社会”门槛。 与此同时,台湾总人口已连续多年自然负增长,新生儿数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