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研韬
近五年(2021–2025年),美国情报界对中国的认知已从单一领域对手,演变为“系统性、长期性、多维度竞争者”。这一转变不仅植根于中国能力的迅速增强,也反映出美国对全球制度、技术与价值格局竞争的深切担忧。未来,这种认知将深刻塑造美中政策导向、安全策略和国际合作格局。
- 一、结构性调整:聚焦中国成为常态
202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成立中国任务中心(China Mission Center, CMC),这是美国情报界对中国问题进行“跨职能、整体性”应对的标志性举措。CIA表示,该中心将统一分析和行动职能,以应对“中国……(此处本文作者省略若干字)构成的地缘政治挑战”。
此外,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分析,自此以来,美国多个情报机构不断整合对华资源,将军事、技术、经济、网络等领域视为协同竞争的战场。
这种机构重构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美国将中国视为长期、系统性的战略对手,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竞争者。
- 二、认知升级:威胁多维化、系统化
在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DNI)发布的《年度威胁评估(ATA)》报告中,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威胁的认识逐年深化、扩展,表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年度威胁评估》是美国核心情报报告,旨在向国会、政策制定者及公众提供对全球安全威胁的综合分析。它汇总美国18个主要情报机构的评估成果,呈现最权威、跨领域的安全威胁判断。
- (一)技术与网络威胁持续加重
在2023年ATA报告中,中国被评为“最广泛、最活跃、最持久”的网络间谍威胁来源。
2024年的报告继续强调,中国在网络、情报、影响力操作(包括选举干预、社会分裂利用)领域能力显著。
2025年报告更进一步指出,中国不仅通过网络攻击破坏美国基础设施,还可能针对太空资产发动攻击,同时具备常规打击能力。
这些评估反映出美国情报界将中国视为综合性科技与网络对手,而非传统军事竞争者。
- (二)军事现代化与核能力野心凸显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和国防部对中国军事能力扩张高度关注。2025年ATA报告列举了中国部署高超音速武器、隐形飞机、先进潜艇,强化太空与网络战能力,并在核武库扩张方面动作明显。
关于核武库规模,美国相关报告(如年度评估和国防报告)认为中国正在快速扩张其战略弹头。根据公开估计,中国核弹头可能已有约500枚,且在未来仍有制造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智库指出,中国的核扩张对美国构成长期战略威胁,并可能进一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核平衡。
这一系列军事和核能力的评估,标志着美国不再仅仅把中国视为地区性挑战,而是把它列入未来可能与美方发生重大冲突的主要对手。
- (三)战略意图与影响力操作更受关注
在2024年ATA报告中,美国情报界认为中国可能在2024年美国大选中至少试图以某种方式影响舆论,其目的包括边缘化批评者、加剧社会分裂。
情报机构指出,中国正在运用影响活动来塑造西方国家政策偏好、舆论环境和制度规则。
更深层次的是,美国越来越将中国的技术竞争、供应链控制、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其制度和价值观挑战的一部分。许多分析认为,美国将中国视为“规则体系竞争者”,而不仅是军事或经济上的对手。
- 三、驱动因素:为何认知发生转变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个因素共同驱动:
中国能力快速提升。无论是网络、人工智能、太空、核武,还是高超音速武器,中国在过去数年里都持续加大投入,并已取得显著进展。美国情报界不得不重估这种能力对自身国家安全的潜在结构性影响。
地缘战略竞争加剧。随着中美地缘对抗加深,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等国在某些领域展开合作(如军事、网络、技术),美国情报机构认识到,中国不只是单一对手,而是构成“系统性挑战者”。
技术与制度竞争的重要性上升。在全球化和科技化的时代,美国越来越关注竞争对手是否在制度层面影响国际规则(如数字治理、标准制定)。这种结构性、制度性的竞争被情报界视为长期战略威胁。
内部组织变革。通过设立“中国任务中心”、加强跨机构协作,美国情报体系内部进行了重构,以更好识别并应对来自中国的综合竞争。
四、影响与启示
这种认知的大转变,对中美关系、国际安全格局以及未来战略态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导向:美国将更加系统地将中国列为核心战略竞争对手,这可能推动更多资源投入(情报、国防、外交)以应对中国挑战。
联盟与协作: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制度性竞争的关注可能强化与盟友(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技术、安全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
风险警示:随着评估中强调中国在核、网络和太空等领域的能力,美国对未来高风险对抗(包括军事对峙、技术战、信息战)的警惕显著上升。
认知塑造:通过年度威胁评估报告公开表达对华认知,美国不仅对国内政策制定者传递信号,也向国际社会表达其对中国的战略定位。
五、局限与反思
尽管变化显著,但也存在应当审视的局限:
公开与保密的差距:年度威胁评估是无密报(unclassified)版本,可能只反映情报机构愿意公开讨论的部分。真正的深层认知仍可能隐藏在机密报告中。
认知偏差风险:有评论指出,美国情报界对中国威胁的强调可能部分服务于扩充预算或调动政治支持。
对话与竞争如何平衡:在将中国定位为“系统竞争者”的同时,美国如何保持必要的对话与机制以管控冲突,是一个重要治理难题。
P.S. 本文原本要首发在微信公众号上,却因内容敏感而被禁止发表。不了解真实的中美关系,又如何改善双边关系?
毕研韬系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