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Share

文/DeepSeek

在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舆论图景中,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他远非一个形象单一的学者,而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其公众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深刻分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理解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的形象,本质上是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一把钥匙。

一、定位:体制标杆与民间撕裂点

张维为的身份核心是体制内主流话语体系的标杆性阐释者。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他拥有顶级官方平台的持续赋能,其声音覆盖广度远超普通学者。他系统性地阐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批判西方话语霸权、呼吁“中国人,你要自信”,其论述框架与国家主流叙事高度契合,成为官方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对内凝聚共识的重要话语资源之一。

然而,正是这种鲜明的立场和巨大的声量,使其在民间舆论场中成为了一个尖锐的撕裂点。网民对其评价呈现极端对立,几乎难寻中间地带:

  • 支持者阵营视其为民族精神的提振者和思想旗帜。他们高度认同其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赞赏其对西方偏见的反击,认为他提供了打破西方中心论、确立中国道路合法性的有力武器。在他们眼中,张维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是知识分子的爱国楷模。
  • 批评者阵营则普遍将其标签化为“体制辩护者”或“御用文人”。他们认为张维为的论述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呈现”,对中国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如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环境压力、权力监督等)或轻描淡写,或归咎于“发展中的问题”,回避深层次批判。其论证方式常被指过于依赖情感渲染和个案对比(如用中国一线城市基建对比西方衰败案例),缺乏严谨的学术支撑和系统性数据,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而非严肃学术探讨。

二、争议核心:方法论、角色与叙事之争

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源于网民在几个根本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1. 方法论之争:选择性叙事还是破局必需?
    批评者尖锐指出,张维为惯用的中外对比常带有选择性偏差,仅选取有利论据(如中国高效基建对比西方滞胀),忽略更全面的图景和可比性,其结论难以服众。支持者则认为,在长期被西方话语主导的背景下,这种“矫枉过正”的策略是必要的,旨在破除对西方的迷信,确立中国自身发展逻辑的合理性。对张维为论证“粗糙”的批评,在支持者看来是吹毛求疵,甚至是维护西方话语霸权的表现。
  2. 知识分子角色之争:阐释者还是监督者?
    更深层次的分歧在于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认知。批评阵营秉持一种理想化的“批判知识分子”期待,认为学者应独立于权力,以批判精神审视社会问题,充当社会的“牛虻”。张维为与体制的深度协同,其论述对官方路线的坚定维护,被他们视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丧失。支持者则认为,在西方舆论围堵下,学者首要任务是阐释国家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凝聚民心,张维为的“建设性”角色更具现实意义。
  3. 发展叙事之争:成就优先还是问题优先?
    双方对中国现状的核心叙事也存在根本差异。支持者认同张维为“成就主导”的叙事逻辑,认为在宏大发展成就面前,问题是次要且正在解决的。批评者则坚持“问题导向”,认为回避或淡化严峻的社会矛盾(如阶层固化、机会不均、法治短板)是对现实的漠视,张维为的乐观主义与许多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存在落差,显得“不接地气”。

三、辩证审视:影响力、局限性与时代必然

对张维为现象的观察,离不开几个辩证事实:

  • 影响力的依附性与对抗性共生:张维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双轨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体制平台的强力推送是其声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其言论本身已成为舆论对抗的焦点。讽刺的是,反对者的激烈批评、解构和二次传播,反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存在感和话题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抗性传播”模式。没有批评者的持续关注,其实际在民间(尤其年轻网民中)的渗透力可能大打折扣。
  • 影响力的圈层化与局限性:张维为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对国家叙事高度认同者、部分青年学生以及部分关注国际关系和中西比较的群体。在更广泛的“下沉市场”或深受民生压力(如就业、医疗、教育)困扰的群体中,其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认知度相对有限,其宏大叙事有时难以直接回应个体生活的微观焦虑。在部分知识精英中,他甚至被视为“奇葩”。
  • 时代产物的必然性:张维为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深刻契合了两个时代背景:一是中国国力上升期,官方对构建自身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叙事垄断的迫切需求;二是社会转型期,部分民众面对内外复杂环境时,对强化民族自信心和道路认同感的心理渴求。他是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结构性需求的产物。

结论:一面映照社会裂痕的镜像

综上所述,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早已超越了个体学者的范畴。他是一个承载着多重矛盾与期待的镜像符号

  • 支持者而言,他是抵御外部质疑、强化内部认同的“思想盾牌”。
  • 批评者而言,他是回避真问题、服务于权力叙事的“御用文人”。
  • 观察者而言,他是洞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裂痕、理解意识形态博弈复杂性的关键“风向标”。

围绕张维为的激烈争论,其意义远超出对其个人观点或学术水平的评判。这种分歧本身,正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复杂性与舆论场域激烈动荡的关键入口。

本文已经《无界传播》编辑部审核。图片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官网,致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文科教育被轻视?

文/ChatGPT 中国大学的文科教育长期存在一个悖论:学生数量仍然可观,但在社会认同、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上却相对处于弱势。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关注不同群体对文科教育的态度和行为逻辑。 一、经济逻辑:市场导向、资源偏倚与经费短缺 在经济结构和产业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社会和高校管理层普遍将教育与经济回报直接挂钩。理工科专业能够快速对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就业市场,因此受到政策、经费和社会关注的优先支持。 相比之下,文科教育的贡献不易量化,其产出主要表现为批判性思维、社会洞察力、文化理解与伦理判断。这种长周期、间接性的价值难以被短期经济指标衡量,导致文科院系在招生计划、科研经费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处于劣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科课题的科研经费普遍较少。这不仅限制了文科教师开展大型调研、跨学科合作和国际交流的能力,也直接影响科研产出和学术影响力。在绩效考核与排名体系中,科研经费和产出是重要指标,资金不足使文科教师在考核中处于劣势,从而形成“经费—产出—考核”的负循环。 二、政治逻辑:思想的敏感性与制度控制 文科教育的核心在于反思社会、质疑权力、分析价值,而这些能力恰恰触及政治权力最敏感的领域。中国高校的文科院系在意识形态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框架下,往往被要求在学术探索与政治安全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政治环境产生了双重影响:文科被承认“重要”,承担社会文化、思想引导的功能;文科又被要求“安全”,批判性与独立性受到制度约束。结果是,文科教育在制度上被定位为“必要但受控”,其批判精神和社会反思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社会对文科价值的认知也随之下降。 三、文化逻辑:功利社会与认知偏好 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倾向选择确定性和可量化的路径。理工科代表就业确定性与市场收益,而文科更多关注价值、伦理与公共事务,具有天然的不确定性。 同时,公共讨论空间的有限,使文科教育的社会影响力难以显现。文化心理与社会舆论形成一种反馈循环:文科越被边缘化,社会越难意识到其潜在价值;社会越忽视文科,文科教育自身就越倾向技术化和指标化,进一步弱化了批判性和思辨性。...

How Di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Unfriendly to China Come About?

By ZAHNG Weiying Friedrich Hayek once said: although facts themselves never tell...

张维迎:对华不友好的国际环境,是如何产生的?

哈耶克曾说,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 这就是哈耶克说对事实的理解会改变事实本身的含义。 今天所面临的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与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40年成就的错误解读不无关系。 一、理解世界 1.国际关系中的利害与是非 我说的理解世界,是指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国际交往中,与国之间究竟是利益关系,还是价值关系? 以往的观念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国家之间的冲突源自于利益冲突。但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后新建的国际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家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包含价值关系。就是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时候,不仅讲利害,也讲是非,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且,当价值与利益相悖时,价值观念经常会成为主导力量。这是人类百年来的进步。 以美国和埃及的关系为例,穆巴拉克政府在维持中东和平上的政策与美国利益相投,因而尽管其为专制者,他与美国政府关系也一直十分融洽。但在埃及随后的革命中,由于革命方所主张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所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念契合,所以哪怕会带来利益损害,美国政府依然不得不站在革命的一方,而不是帮助穆巴拉克镇压革命。进一步讲,西方世界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包括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的战争等等,都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相互混杂。 2.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简言之即人们对正义、善恶的理解。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有三个重要观念:人权、种族平等和先进帮助后进。 人权的观念上可追溯至17末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的人权大于主权的观点,进而影响了近代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的概念。此前所谓“国家”,更多指向统治集团、统治家族,所以一个家族可以统治几个国家。现在国际上很多冲突都涉及人权的观念,西方认为涉及人权之事不是内政,这也是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阻止种族屠杀的道德和法理基础。...

兰德公司《稳定美中竞争关系》概要(中文版)

【编者按】兰德公司10月14日发表了题为《稳定中美竞争关系》(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的报告,以下是该报告关键内容的中文译文。 美中地缘政治竞争蕴含直接军事冲突、经济战和政治颠覆的风险,同时也可能破坏全球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议题上达成共识的潜力。因此,缓和这一竞争关系成为美国、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关键目标。 本报告作者提出,即便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也可能在若干特定议题领域找到有限的稳定机制。他们为总体稳定竞争关系以及三个具体议题——台湾、南海、科技竞争——提出了具体建议。 主要发现 若干广泛原则可指导稳定激烈竞争的努力: 建议 六项总体性举措可帮助缓和美中竞争的紧张程度: 针对台湾、南海及科技竞争的具体策略 Pl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