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兰德公司2025年报告《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的分析
文/毕研韬
一、台湾问题在中美竞争中的定位
兰德公司在其2025年报告《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中指出,台湾是中美战略竞争中最具危险性,但也最具可管理性的议题之一。
报告认为,尽管双方在政治目标上根本对立——中国将台湾视为国家统一的核心利益,美国则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与民主价值体系,但在“防止危机升级、避免军事冲突”层面,仍存在可操作的稳定路径。
台湾对两国都具有结构性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它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与民族复兴的象征;对美国而言,它是印太地区的关键节点,牵涉防务同盟体系与全球科技供应链(尤其半导体)。
正因如此,台湾问题成为中美竞争中最容易触发误判的焦点,尤其在军事部署、外交信号与经济政策交织时。
二、兰德的基本判断:管理而非解决
报告的核心判断是:台湾问题在中短期内无解,但可以被稳定化。
所谓“稳定化”,并非达成政治妥协,而是通过政策设计与沟通机制,使台湾海峡局势在“无重大冲突、无强制统一”的条件下维持平衡。
兰德认为,真正的政策目标不应是立即“解决台湾问题”,而是延缓冲突爆发,维持脆弱但可管理的和平状态。换言之,在目标无法调和的前提下,稳定本身就是一种战略成就。
三、三层次政策建议矩阵
(一)短期:危机防控优先(1–2年)
- 重建沟通渠道:恢复中美高层及战区级热线,建立台湾海峡“意外接触通报机制”;探索通过中立第三方(如瑞士或新加坡)进行间接危机调解。
- 信号克制与危机管控:美方应避免过度政治化的象征性举动(如高层访问、军事通告公开化);通过精确设计信号,使“支持防御”与“避免激化”之间取得平衡。
目标:防止技术性摩擦被误判为战略攻击,维持最低层次的危机可控。
(二)中期:稳定竞争结构(3–7年)
- 构建“可控竞争空间”:通过非正式渠道了解中方的统一时间表与政策意图;鼓励台湾维持防卫能力,同时避免卷入阵营政治化;
- 设立政策“防撞护栏”:在中美政府内部建立台湾议题的跨部门危机评估机制;双方通过闭门渠道确认某些“红线”行为不触发军事反应;
目标:将台湾问题从爆发点降级为可管理争议,构建稳定竞争的结构性空间。
(三)长期:共存的制度化框架(5–15年)
- 建立战略稳定对话机制:将台湾议题纳入中美长期战略稳定对话;就军事部署透明度、海空活动标准、危机降级机制等达成共识。
- 塑造渐进式统一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与社会联结推动两岸关系非军事化;美国减少威慑性军事化政策,降低中方急迫感。
- 双边与多边平衡互动:推动中美在亚太多边机制中恢复对话;使台湾议题逐步融入地区安全框架,而非孤立处理。
目标:形成“路径延展型稳定”(path-extended stability),以时间换取风险下降。
四、战略逻辑与现实约束
报告指出,台湾议题的稳定化取决于三大变量:双方国内政治的容忍度(领导人压力与舆论结构);军事力量平衡的动态变化;盟友体系的协调能力。
因此,任何稳定机制都只能是“脆弱的稳定”。兰德称,这种状态是中美竞争中“最脆弱、但也最必要的均衡”。
五、结论
兰德的总体立场清晰:“在无法解决的冲突中追求稳定,是避免灾难的唯一理性选择。”
这份报告体现了美国战略界由传统的“威慑与竞争”逻辑,逐步向“管控与稳定”逻辑转变的思维趋势。它强调稳定优于胜利,沟通优于对抗,延缓优于冒险。
在台湾问题上,兰德提供的并非妥协方案,而是一种冷静的战略计算:以制度化沟通、风险缓释与克制性政策,延长和平的可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