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Share

文/DeepSeek

在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舆论图景中,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他远非一个形象单一的学者,而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其公众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深刻分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理解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的形象,本质上是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一把钥匙。

一、定位:体制标杆与民间撕裂点

张维为的身份核心是体制内主流话语体系的标杆性阐释者。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他拥有顶级官方平台的持续赋能,其声音覆盖广度远超普通学者。他系统性地阐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批判西方话语霸权、呼吁“中国人,你要自信”,其论述框架与国家主流叙事高度契合,成为官方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对内凝聚共识的重要话语资源之一。

然而,正是这种鲜明的立场和巨大的声量,使其在民间舆论场中成为了一个尖锐的撕裂点。网民对其评价呈现极端对立,几乎难寻中间地带:

  • 支持者阵营视其为民族精神的提振者和思想旗帜。他们高度认同其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赞赏其对西方偏见的反击,认为他提供了打破西方中心论、确立中国道路合法性的有力武器。在他们眼中,张维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是知识分子的爱国楷模。
  • 批评者阵营则普遍将其标签化为“体制辩护者”或“御用文人”。他们认为张维为的论述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呈现”,对中国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如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环境压力、权力监督等)或轻描淡写,或归咎于“发展中的问题”,回避深层次批判。其论证方式常被指过于依赖情感渲染和个案对比(如用中国一线城市基建对比西方衰败案例),缺乏严谨的学术支撑和系统性数据,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而非严肃学术探讨。

二、争议核心:方法论、角色与叙事之争

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源于网民在几个根本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1. 方法论之争:选择性叙事还是破局必需?
    批评者尖锐指出,张维为惯用的中外对比常带有选择性偏差,仅选取有利论据(如中国高效基建对比西方滞胀),忽略更全面的图景和可比性,其结论难以服众。支持者则认为,在长期被西方话语主导的背景下,这种“矫枉过正”的策略是必要的,旨在破除对西方的迷信,确立中国自身发展逻辑的合理性。对张维为论证“粗糙”的批评,在支持者看来是吹毛求疵,甚至是维护西方话语霸权的表现。
  2. 知识分子角色之争:阐释者还是监督者?
    更深层次的分歧在于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认知。批评阵营秉持一种理想化的“批判知识分子”期待,认为学者应独立于权力,以批判精神审视社会问题,充当社会的“牛虻”。张维为与体制的深度协同,其论述对官方路线的坚定维护,被他们视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丧失。支持者则认为,在西方舆论围堵下,学者首要任务是阐释国家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凝聚民心,张维为的“建设性”角色更具现实意义。
  3. 发展叙事之争:成就优先还是问题优先?
    双方对中国现状的核心叙事也存在根本差异。支持者认同张维为“成就主导”的叙事逻辑,认为在宏大发展成就面前,问题是次要且正在解决的。批评者则坚持“问题导向”,认为回避或淡化严峻的社会矛盾(如阶层固化、机会不均、法治短板)是对现实的漠视,张维为的乐观主义与许多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存在落差,显得“不接地气”。

三、辩证审视:影响力、局限性与时代必然

对张维为现象的观察,离不开几个辩证事实:

  • 影响力的依附性与对抗性共生:张维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双轨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体制平台的强力推送是其声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其言论本身已成为舆论对抗的焦点。讽刺的是,反对者的激烈批评、解构和二次传播,反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存在感和话题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抗性传播”模式。没有批评者的持续关注,其实际在民间(尤其年轻网民中)的渗透力可能大打折扣。
  • 影响力的圈层化与局限性:张维为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对国家叙事高度认同者、部分青年学生以及部分关注国际关系和中西比较的群体。在更广泛的“下沉市场”或深受民生压力(如就业、医疗、教育)困扰的群体中,其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认知度相对有限,其宏大叙事有时难以直接回应个体生活的微观焦虑。在部分知识精英中,他甚至被视为“奇葩”。
  • 时代产物的必然性:张维为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深刻契合了两个时代背景:一是中国国力上升期,官方对构建自身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叙事垄断的迫切需求;二是社会转型期,部分民众面对内外复杂环境时,对强化民族自信心和道路认同感的心理渴求。他是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结构性需求的产物。

结论:一面映照社会裂痕的镜像

综上所述,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早已超越了个体学者的范畴。他是一个承载着多重矛盾与期待的镜像符号

  • 支持者而言,他是抵御外部质疑、强化内部认同的“思想盾牌”。
  • 批评者而言,他是回避真问题、服务于权力叙事的“御用文人”。
  • 观察者而言,他是洞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裂痕、理解意识形态博弈复杂性的关键“风向标”。

围绕张维为的激烈争论,其意义远超出对其个人观点或学术水平的评判。这种分歧本身,正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复杂性与舆论场域激烈动荡的关键入口。

本文已经《无界传播》编辑部审核。图片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官网,致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中国各地已建成国际传播中心212家

文/毕研韬 BJT 2025-09-04 7:50发布 据北京一位同行在公开会议上透露,截至2025年8月20日,中国各地已正式成立国际传播中心212家,另外还有9家正在筹建或即将挂牌,总计221家。 在221家中,省级(自治区、直辖市)40家,占比18%;副省级7家,占比3%;地市级103家,占比47%;县(区)级59家,占比27%;村级/功能区3家,占1%;海外联络中心9家,占比4%。 据笔者了解,中国各省正在加速在境外布局,建立更多海外工作站或海外联络中心。笔者预判,这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国际应激反应。让我们拭目以待。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中国各省所辖的广播电视监测中心是情报机构吗?

它们不是情报组织,而是隶属于各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广播电视行业监管机构。 文/毕研韬 BJT 2025-09-02 10:35更新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遍设有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其名称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北京视听节目监测中心”“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监测中心”等。这类机构在公众视野中曝光度较低,所以难免引发误解。 实际上,它们的“身份”在各省不尽相同。在个别省份,这类机构已注册为公司。 在大多数省份,这类监测中心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文化和旅游厅,属于正处级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包括广播电视及互联网视听节目的技术质量监测与内容合规监管。在少数省份,技术监测和内容监测由两个独立的处级单位分别承担。 在技术层面,负责保障安全播出;在内容层面,对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节目进行监测,确保其导向正确、合法合规。常用监测方式包括实时监测与回溯监测,而在多数地区,以事后抽检为主。 关于该类机构隶属关系问题,即为何归口文化旅游厅,而非宣传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权威解释。 可以明确的是,这类地方建立的广播电视监测中心并不承担监听境外通讯、搜集国际情报的职能。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监测中心在管理体制上具有一定特殊性:财政通常独立,而人事管理则隶属于文化和旅游厅。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地区的文旅厅官方网站并未将其列为内设机构,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其组织形象的不透明性。...

从26国阵容看中国“朋友圈”:抗战纪念的外交地理学

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名单,体现中国的外交格局和当今世界的合作版图。 文/唐摩崖 8月28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是: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越南国家主席梁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尼泊尔总理奥利,马尔代夫总统穆伊兹,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亚美尼亚总理帕什尼扬,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刚果(布)总统萨苏,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古巴共产党中央第一书记、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缅甸代总统敏昂莱。 那么,这个名单里隐藏着哪些外交密码? 一、总体特征 1.周边与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中国高度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个基本盘是稳固的。 2.多边框架是重要平台:上合组织等由中国参与或发起的多边机制,是其汇聚合作伙伴、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舞台。 3.“一带一路”是重要纽带:这26个国家与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高度重合,印证了“一带一路”倡议已不仅是一个经济合作平台,更成为中国与参与国深化政治互信、巩固双边关系的重要战略纽带。 4.与西方关系面临挑战: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在政治制度、价值观和地缘战略上的分歧,使得高层交往在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 5.与俄罗斯、朝鲜等国的战略协作: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务委员长金正恩出席位列榜首,备受国际关注。国际观察者分析,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相关国家之间的战略协调与互动。 6. 全部属于“全球南方”:...

中国网民为何怀念美国的“良心法官”?

正如一位中国网民所言:“我们怀念的不仅是这位法官,更是他代表的那种可能性——正义可以拥有心跳的频率。” 文/唐摩崖 2025年8月,美国罗德岛州法官弗兰克·卡普里奥(Frank Caprio)的逝世引发了全球范围的悼念,其中中国网民的集体缅怀尤为引人注目。这位被称为“全美最善良法官”的88岁老人,为何能跨越太平洋触动中国人的情感?这背后既有卡普里奥个人司法魅力的感召,也折射出公众对司法温度的普遍期待。 一、卡普里奥的司法哲学:法律与温情的平衡 卡普里奥的法庭以处理交通罚单等小型案件著称,但他将每个案件转化为“公民教育与社会支持的机会”。在经典案例中,他曾为送患病儿子就医的96岁老人撤销罚单,也曾用母亲创建的基金会替单亲母亲缴纳罚款。他的名言“在我的法袍下藏着一颗心”成为其司法理念的缩影——既坚持规则,又通过倾听个体困境实现“有温度的正义”。这种风格通过电视节目《Caught in Providence》和社交媒体传播,全球累计播放量破亿,其中中国观众占据了重要比例。 二、文化共鸣:对“青天”形象的集体记忆 中国网民将卡普里奥类比为“美国包青天”,这一称呼揭示了深层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被赋予“体察民情”与“铁面无私”的双重特质。卡普里奥的实践恰好契合了这种期待:他允许孩子参与庭审决定母亲罚款的去留,既维护法律权威,又通过互动传递司法的人文关怀。儒家“哀矜折狱”(审判中体现怜悯)的理念,也在他的实践中得到跨文化印证。 三、制度反思:对司法人性的期待 中美司法体系的差异为这种怀念提供了语境。中国以成文法为主,强调“多元解纷”机制缓解案多人少压力;美国普通法则更依赖法官的自由裁量。卡普里奥的案例让中国网民看到,即使在高度程序化的西方司法中,个体法官仍能通过裁量权实现实质正义。这种观察激发了对于“机械执法”的反思——有网友评论:“他证明法律可以既是利剑,也是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