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亚洲

张维为,高度符号化的争议型学者

Share

文/DeepSeek

在当代中国纷繁复杂的舆论图景中,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名字。他远非一个形象单一的学者,而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其公众形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深刻分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碰撞。理解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的形象,本质上是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一把钥匙。

一、定位:体制标杆与民间撕裂点

张维为的身份核心是体制内主流话语体系的标杆性阐释者。作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他拥有顶级官方平台的持续赋能,其声音覆盖广度远超普通学者。他系统性地阐述“中国模式”的优越性、批判西方话语霸权、呼吁“中国人,你要自信”,其论述框架与国家主流叙事高度契合,成为官方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对内凝聚共识的重要话语资源之一。

然而,正是这种鲜明的立场和巨大的声量,使其在民间舆论场中成为了一个尖锐的撕裂点。网民对其评价呈现极端对立,几乎难寻中间地带:

  • 支持者阵营视其为民族精神的提振者和思想旗帜。他们高度认同其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赞赏其对西方偏见的反击,认为他提供了打破西方中心论、确立中国道路合法性的有力武器。在他们眼中,张维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是知识分子的爱国楷模。
  • 批评者阵营则普遍将其标签化为“体制辩护者”或“御用文人”。他们认为张维为的论述存在严重的“选择性呈现”,对中国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如贫富分化、社会公平、环境压力、权力监督等)或轻描淡写,或归咎于“发展中的问题”,回避深层次批判。其论证方式常被指过于依赖情感渲染和个案对比(如用中国一线城市基建对比西方衰败案例),缺乏严谨的学术支撑和系统性数据,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而非严肃学术探讨。

二、争议核心:方法论、角色与叙事之争

这种两极分化的评价,源于网民在几个根本问题上的深刻分歧:

  1. 方法论之争:选择性叙事还是破局必需?
    批评者尖锐指出,张维为惯用的中外对比常带有选择性偏差,仅选取有利论据(如中国高效基建对比西方滞胀),忽略更全面的图景和可比性,其结论难以服众。支持者则认为,在长期被西方话语主导的背景下,这种“矫枉过正”的策略是必要的,旨在破除对西方的迷信,确立中国自身发展逻辑的合理性。对张维为论证“粗糙”的批评,在支持者看来是吹毛求疵,甚至是维护西方话语霸权的表现。
  2. 知识分子角色之争:阐释者还是监督者?
    更深层次的分歧在于对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认知。批评阵营秉持一种理想化的“批判知识分子”期待,认为学者应独立于权力,以批判精神审视社会问题,充当社会的“牛虻”。张维为与体制的深度协同,其论述对官方路线的坚定维护,被他们视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丧失。支持者则认为,在西方舆论围堵下,学者首要任务是阐释国家发展道路的正当性,凝聚民心,张维为的“建设性”角色更具现实意义。
  3. 发展叙事之争:成就优先还是问题优先?
    双方对中国现状的核心叙事也存在根本差异。支持者认同张维为“成就主导”的叙事逻辑,认为在宏大发展成就面前,问题是次要且正在解决的。批评者则坚持“问题导向”,认为回避或淡化严峻的社会矛盾(如阶层固化、机会不均、法治短板)是对现实的漠视,张维为的乐观主义与许多普通民众的切身感受存在落差,显得“不接地气”。

三、辩证审视:影响力、局限性与时代必然

对张维为现象的观察,离不开几个辩证事实:

  • 影响力的依附性与对抗性共生:张维为的巨大“影响力”是双轨驱动的结果。一方面,体制平台的强力推送是其声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其言论本身已成为舆论对抗的焦点。讽刺的是,反对者的激烈批评、解构和二次传播,反而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存在感和话题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对抗性传播”模式。没有批评者的持续关注,其实际在民间(尤其年轻网民中)的渗透力可能大打折扣。
  • 影响力的圈层化与局限性:张维为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特定群体:对国家叙事高度认同者、部分青年学生以及部分关注国际关系和中西比较的群体。在更广泛的“下沉市场”或深受民生压力(如就业、医疗、教育)困扰的群体中,其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和认知度相对有限,其宏大叙事有时难以直接回应个体生活的微观焦虑。在部分知识精英中,他甚至被视为“奇葩”。
  • 时代产物的必然性:张维为的崛起绝非偶然。它深刻契合了两个时代背景:一是中国国力上升期,官方对构建自身话语体系、打破西方叙事垄断的迫切需求;二是社会转型期,部分民众面对内外复杂环境时,对强化民族自信心和道路认同感的心理渴求。他是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结构性需求的产物。

结论:一面映照社会裂痕的镜像

综上所述,张维为在中国网民眼中,早已超越了个体学者的范畴。他是一个承载着多重矛盾与期待的镜像符号

  • 支持者而言,他是抵御外部质疑、强化内部认同的“思想盾牌”。
  • 批评者而言,他是回避真问题、服务于权力叙事的“御用文人”。
  • 观察者而言,他是洞悉当代中国社会思潮裂痕、理解意识形态博弈复杂性的关键“风向标”。

围绕张维为的激烈争论,其意义远超出对其个人观点或学术水平的评判。这种分歧本身,正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心态复杂性与舆论场域激烈动荡的关键入口。

本文已经《无界传播》编辑部审核。图片来自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官网,致谢。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张维迎:对华不友好的国际环境,是如何产生的?

哈耶克曾说,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 这就是哈耶克说对事实的理解会改变事实本身的含义。 今天所面临的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与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40年成就的错误解读不无关系。 一、理解世界 1.国际关系中的利害与是非 我说的理解世界,是指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国际交往中,与国之间究竟是利益关系,还是价值关系? 以往的观念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国家之间的冲突源自于利益冲突。但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后新建的国际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家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包含价值关系。就是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时候,不仅讲利害,也讲是非,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且,当价值与利益相悖时,价值观念经常会成为主导力量。这是人类百年来的进步。 以美国和埃及的关系为例,穆巴拉克政府在维持中东和平上的政策与美国利益相投,因而尽管其为专制者,他与美国政府关系也一直十分融洽。但在埃及随后的革命中,由于革命方所主张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所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念契合,所以哪怕会带来利益损害,美国政府依然不得不站在革命的一方,而不是帮助穆巴拉克镇压革命。进一步讲,西方世界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包括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的战争等等,都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相互混杂。 2.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简言之即人们对正义、善恶的理解。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有三个重要观念:人权、种族平等和先进帮助后进。 人权的观念上可追溯至17末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的人权大于主权的观点,进而影响了近代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的概念。此前所谓“国家”,更多指向统治集团、统治家族,所以一个家族可以统治几个国家。现在国际上很多冲突都涉及人权的观念,西方认为涉及人权之事不是内政,这也是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阻止种族屠杀的道德和法理基础。...

兰德公司《稳定美中竞争关系》概要(中文版)

【编者按】兰德公司10月14日发表了题为《稳定中美竞争关系》(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的报告,以下是该报告关键内容的中文译文。 美中地缘政治竞争蕴含直接军事冲突、经济战和政治颠覆的风险,同时也可能破坏全球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议题上达成共识的潜力。因此,缓和这一竞争关系成为美国、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关键目标。 本报告作者提出,即便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也可能在若干特定议题领域找到有限的稳定机制。他们为总体稳定竞争关系以及三个具体议题——台湾、南海、科技竞争——提出了具体建议。 主要发现 若干广泛原则可指导稳定激烈竞争的努力: 建议 六项总体性举措可帮助缓和美中竞争的紧张程度: 针对台湾、南海及科技竞争的具体策略 Pleas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PC Hai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By Bi Yantao On December 18, 2025, the Hainan Free Trade Port...

致中共海南省委的建议

文/毕研韬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贸港将封关运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彰显国家制度创新与开放决心的标志性符号。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成效,不仅关乎海南的未来,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开放进路与全球治理逻辑的重要窗口。 当前,全球地缘格局加速演变,经济体系正结构性重塑,国际社会对我国制度创新的认知已成为影响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关键变量。基于此,海南自贸港建设不仅要关注政治与经济维度,还应提升其制度与实践在国际社会的可接受度,努力夯实合作共赢的认知基础。 据目前观察,海南决策系统对国际传播生态的认识尚待深化。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的一大挑战是处理好“海南是中国的海南”这一重大课题。如不能将政治正确与技术正确有机融合,或会制约政策红利向国际认同的有效转化,影响海南制度型开放的整体成效。 基于上述考虑,谨提出以下三条建议,供省委领导决策参考。 一、提升决策者的国际传播素养与战略传播意识 国际传播旨在向国际社会阐释发展理念、政策意图与制度优势,增进国际理解、赢得信任并促进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这一指示切中了要害。开展对领导干部的相关培训,是提升我省国际传播水平的必要条件,是一项无法回避的国际传播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为此,建议省委组织学习国际传播基本知识。通过学习,领导干部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国际社会的认知逻辑,从而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中兼顾国内发展需求与国际可接受性。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外部误解与政策阻力,增进国际社会的理解与信任,也有利于拓展合作机会。掌握国际传播基本知识,还能提升领导干部对人才、建议和项目的鉴别能力。 二、设立“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国际咨询委员会” 为提升海南面向全球的政策解读与制度沟通能力,建议我省组建“海南自贸港国际传播国际咨询委员会”,打造我省亟需的全球化高端智库。该委员会应从全球范围内遴选委员。委员应同时具备扎实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关系专业知识,拥有丰富的国际实践经验,能够将中国政策逻辑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国际社会。 该委员会将监测并报告国际传播生态趋势,识别可能影响海南自贸港的关键趋势与潜在风险,并提出政策解读与应对方案。委员会将协助海南构建面向全球的制度沟通机制与合作网络,确保自贸港政策逻辑被准确理解。委员会将帮助海南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国际认知风险,提升制度型开放实践的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 三、提高对国际传播人才的鉴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