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亚洲 香港调解院即将成立,谁支持?谁质疑?
亚洲

香港调解院即将成立,谁支持?谁质疑?

Share

文/唐摩崖

在一个日益对立的世界里,调解不只是解决争端的方法,更是一种文明之间重新学习对话的努力。

一、“国际调解院”将落地香港

2025年5月,由中国推动的“国际调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 IOMed)将在香港正式成立。这将是全球首个专门处理跨国争端的国际调解机构,一个非诉讼、非强制、基于共识的解决机制。

在当前国际规则碎片化、对抗性法律机制频繁失灵的背景下,这一新平台的成立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

二、谁支持?为何支持?

 1. 多数“全球南方”国家表示欢迎

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和拉美的60多个国家已经加入调解院筹建。他们支持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 成本与门槛更低:调解更灵活、更务实,而不像西方主导的国际法院诉讼那样昂贵复杂;
  • 文化上更接近:这些国家在本土传统中就倾向于通过谈判、调解、和解解决纷争;
  • 制度上更平衡:他们希望摆脱“一切必须遵循西方标准”的局面,寻找更具包容性的规则平台。

“对我们来说,调解意味着参与,而不是被裁决。”某非洲国家代表在筹备会议上如是说。

2. 部分法律界与多边机构持开放态度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观察员、亚洲法律联盟等机构认为,调解是对现有机制的有益补充:

  • 能够避免“零和思维”;
  • 有利于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制度对话;
  • 在当前国际体系信任危机中,调解提供了一种“非强制的合法性”路径。

三、谁在质疑?质疑的核心是什么?

1. 西方主要国家态度审慎甚至抵触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以及欧盟委员会等对香港调解中心表现出明显警惕甚至抵触。他们担忧:

  • 由中国牵头,是否真的中立?
  • 这会不会削弱现有国际机构(如海牙常设仲裁法院、WTO争端机制)的权威?
  • 香港的司法独立是否仍具公信力?

从更深层看,西方的质疑源于一个根本担忧:调解院会不会成为中国推动“平行国际秩序”的抓手?

 2. 西方学界与智库的质问

“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CSIS(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等质疑调解院:

  • 透明度不够:调解过程是否公开、公平?
  • 制度依附性强:如果中国主导,小国是否真能对等发声?
  • 政治风险高:香港在《国安法》之后的法律环境让一些国家担心“调解会变成政治博弈的延伸”。

四、分歧的焦点不是“调解”,而是“谁来定规则”

支持与质疑的分歧并不只在调解本身。而是谁来主导调解?谁来制定调解规则?在一个多极化世界里,是否允许出现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机制?

这场围绕调解中心的争论,其实是全球秩序重塑过程中的一个小切口——它反映了传统强国与新兴力量之间关于“合法性”的角力。

换言之,这不仅是法律层面的技术之争,更是制度信仰与全球主导权的深层较量。

五、调解,是出路,还是新战场?

必须承认:调解并不完美,自始至终都会面临操作困难、公信力挑战、制度竞争压力。

但它也代表着一种可能性:在对话空间愈发逼仄的时代,是否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不同价值观之间坐下来谈,而不是掀桌子开战?

香港调解中心能不能成功,不取决于由谁发起,而取决于能否做到程序公开透明、文化中立多元、权力平衡公正。

调解院不仅仅是一个新机构,而是全球制度之间对话的突破口。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Related Articles

How Did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Unfriendly to China Come About?

By ZAHNG Weiying Friedrich Hayek once said: although facts themselves never tell...

张维迎:对华不友好的国际环境,是如何产生的?

哈耶克曾说,尽管事实本身从来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但对事实的错误解读却有可能改变事实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当你看到一个人跑得很快,但缺失一只胳膊,如果你由此就得出结论说,缺只胳膊是他跑得快的原因,你自然就会号召其他人锯掉一只胳膊。 这就是哈耶克说对事实的理解会改变事实本身的含义。 今天所面临的不友好的国际环境,与一些经济学家对中国40年成就的错误解读不无关系。 一、理解世界 1.国际关系中的利害与是非 我说的理解世界,是指理解西方人怎么看世界。首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国际交往中,与国之间究竟是利益关系,还是价值关系? 以往的观念认为,国际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国家之间的冲突源自于利益冲突。但近代以来尤其是二战后新建的国际关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国家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包含价值关系。就是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时候,不仅讲利害,也讲是非,就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样,道不同不相为谋。并且,当价值与利益相悖时,价值观念经常会成为主导力量。这是人类百年来的进步。 以美国和埃及的关系为例,穆巴拉克政府在维持中东和平上的政策与美国利益相投,因而尽管其为专制者,他与美国政府关系也一直十分融洽。但在埃及随后的革命中,由于革命方所主张的价值观念与美国所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念契合,所以哪怕会带来利益损害,美国政府依然不得不站在革命的一方,而不是帮助穆巴拉克镇压革命。进一步讲,西方世界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包括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冲突、新教国家与天主教国家的战争等等,都是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相互混杂。 2.西方世界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简言之即人们对正义、善恶的理解。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有三个重要观念:人权、种族平等和先进帮助后进。 人权的观念上可追溯至17末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的人权大于主权的观点,进而影响了近代西方世界民族国家的概念。此前所谓“国家”,更多指向统治集团、统治家族,所以一个家族可以统治几个国家。现在国际上很多冲突都涉及人权的观念,西方认为涉及人权之事不是内政,这也是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阻止种族屠杀的道德和法理基础。...

兰德公司《稳定美中竞争关系》概要(中文版)

【编者按】兰德公司10月14日发表了题为《稳定中美竞争关系》(Stabilizing the U.S.-China Rivalry)的报告,以下是该报告关键内容的中文译文。 美中地缘政治竞争蕴含直接军事冲突、经济战和政治颠覆的风险,同时也可能破坏全球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议题上达成共识的潜力。因此,缓和这一竞争关系成为美国、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关键目标。 本报告作者提出,即便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也可能在若干特定议题领域找到有限的稳定机制。他们为总体稳定竞争关系以及三个具体议题——台湾、南海、科技竞争——提出了具体建议。 主要发现 若干广泛原则可指导稳定激烈竞争的努力: 建议 六项总体性举措可帮助缓和美中竞争的紧张程度: 针对台湾、南海及科技竞争的具体策略 Please...

Recommendations to the CPC Hai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By Bi Yantao On December 18, 2025, the Hainan Free Trade Port...